李文光 余明媚
一、培训背景
2005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作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基地,于2006年开始了教学人员的初级培训活动,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现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培训效果十分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后续工作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培训等。
二、培训方案与策略
培训效果与培训措施密切相关。经过几年的探索,各级培训机构已经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解[1],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其培训的措施和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本培训点在培训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2]:
1.将一个真实的任务贯穿培训活动始终。我们所选择的是高教版的培训教材。贯穿整个培训的真实任务是“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开发”。整个培训为40个学时,其中面授16个学时。课堂面授主要是对重点内容的讲授、案例的分析、现场交流讨论。其余学时为网上学习,以学员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为主。
2.突出混合式教学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强调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既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又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学习,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为网络培训平台,主讲教师和学员要借助网络培训平台完成如下工作:前后培训测试、三次过程性评价、观看培训课程资源、三次小组集中讨论、个人学习记录、提交作业和展示。
3.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在培训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借助培训资源中的案例,让学员在体验性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多地介入他们原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培训资源中既提供了优秀的案例,也提供了有待改进的案例。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员分析案例,学员在主讲教师引导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观摩,同时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反思。本培训强调学员通过体验真正地将理论、方法、技术等融入到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实践性活动(如师生互动、头脑风暴、讨论、辩论、反思等),使学员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策略与方法,将技术和整合技巧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促进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训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在网络培训平台上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估表,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样本采集数量为223份。
首先,我们的问卷从教学设计方法、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教学资源的分类和收集方法、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利用技术的沟通与合作、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这10项入手,分“不知道”、“知道一点”、“较熟练”、“熟练运用”这4个层次,来考察教师在参加培训前后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培训前学员们主要集中于“知道一点”和“较熟练”这两个层次,而培训后的学员掌握教育技术的水平整体向高层次发展,主要集中至“较熟练”和“熟练运用”这两个层次。可以说,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后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
四、产生效果的原因
为了了解产生该效果的原因,我们从对主讲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培训平台的评价、对培训教材的评价、对培训课程配套资源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如下几点,以试图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1.学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的讲解和指导、方法方面的讲解和指导等方面收获较大。其中,45.74%的教师认为头脑风暴、案例研讨、小组讨论等方法的运用非常适合在培训中使用,52.02%的教师认为头脑风暴、案例研讨、小组讨论等方法的运用适合在培训中使用。
2.关于培训平台的使用,有27.80%的学员感到培训平台对学习“很有帮助”,63.68%的学员感到培训平台对学习“较有帮助”。超过80%的学员选择了“很适应”和“适应”我们的平台。这表明教师对网络学习持欢迎的态度。
3.学员对培训教材的总体评价,选择“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分别为69.51%和27.80%。绝大部分学员认为:教材的容量、技术难度、理论深度是合适的。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培训教材的评价总体是肯定的。教材所体现的“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培训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培训的目标。
4.绝大多数学员对培训课程配套资源是满意的,并且通过对该资源的学习使用,获得了提高。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五、经验分享
1.依托培训教材,将一个真实的任务贯穿培训活动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方式,密切联系学员的教学实践需求,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绝大多数学员对这种培训理念和方式持欢迎态度。
2.参加深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员对主讲教师教学情况、培训平台、培训教材、培训课程配套资源等方面的评价总体是满意的,但如何结合具体学科、具体学校、不同类型教师群体等的差异需求来开展培训活动,是下一阶段培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在初级培训中,主讲教师的来源主要为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在下一阶段的培训中,有必要丰富主讲教师的队伍。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一些措施,例如聘请前一阶段培训中的优秀学员、基础教育领域熟悉教育技术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等作为主讲教师,共同组成培训队伍,开展培训的设计实施。
4.但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培训的成果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会低于参加培训前的水平,受训者很快就退回到培训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与习惯[3]。因此,目前有两个方面需要得到重视: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很多教师已经具备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管理等教学应用的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尚不具备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制作复杂课件等,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否则会制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持续应用和提高。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满足培训后教师的教学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曹晓明,何克抗.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难点解析[DB/OL]. http://www.edu.cn/li_lun_yj_1652/20061026/t20061026_202036.shtml,2006-10-26.
[3]梁林梅,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的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