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彩凤双飞翼

2009-04-21 06:4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九寨沟荷花课件

庄 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语文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美育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人格美、自然美、音乐美、语言美、结构美等因素,但是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对审美对象的鉴赏能力,对课本中蕴涵的美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展现风光,引入美的境界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爱美、喜新、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内容,在图、文、音、像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九寨沟风光秀美,但由于远隔千里,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配有课文录音的九寨沟风光,让学生进入九寨沟美丽神奇的山水世界,领略自然创造的奇迹:高耸入云的神奇雪峰,色彩斑斓的瑰丽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让学生谈谈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必然会饶有兴致地各抒己见。不管学生的描述多么零碎,甚至幼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此刻,教师趁势对学生说:“有一位游客在游览了九寨沟以后,也被九寨沟的风光陶醉了,回来后用生动的笔触,精心描写了九寨沟绮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他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九寨沟》。”

教学《黄山奇石》时,我不断地播放黄山风光图片,学生沉醉于黄山奇石、雾海、青松的美景之中,感官得到了审美享受。对于教学童话故事,有趣的动画VCD同样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的本质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被学生接受。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会美,并积极发现美、表达美,从而达到审美的崇高境界。

图文并茂,感悟美的语言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某些词句,很难准确理解,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荷花》一课,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值得细细品味。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充分欣赏荷花的自然美,欣赏语言文字的真切美。如欣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一个“冒”字便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用词的独具匠心。然而,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冒”即“长”、“向上升起来”的意思理解上。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冒”的动态过程,学生们惊喜地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画面,思维和想象随之变化。欣赏过后,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起“冒”字所蕴涵的意义。有的学生说“‘冒虽然有‘长、‘向上升的意思,但与小树长了的‘长不一样。荷花能一下子看见它‘冒出来的过程。这个‘冒字表达了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惊喜的感情。”有的学生说:“‘冒出来,表明荷花是顶出来的,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出来的。”有的说:“这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写出了荷花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多媒体这一动态的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理解得如此深切,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再如《月光曲》一课的教学。皮鞋匠和盲姑娘由听贝多芬弹奏的乐曲而展开的联想是课文的重点。课文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也正是借助皮鞋匠美好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三幅意境优美的月下大海图(第一幅:月亮初升,海面上微波粼粼;第二幅: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大海被朦胧的月光笼罩;第三幅:月亮映照着飞溅的浪花,海面上波涛汹涌)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银光闪闪,就像月姑娘撒下了一把碎银。”有的说:“月亮在轻纱似的微云中穿行,是那样的美妙,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有的说:“看着风卷浪涌的海面,我想到了万马奔腾的壮阔场面。”这种情境使学生体味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朦胧美、空灵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以图助记,体验美的阅读

只有学习主体对所学内容展开积极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适时、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则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草原》是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颇具特色的抒情散文,但对没有见过草原的学生而言,很难在头脑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画卷,无法激发美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片再现课文实景,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从天空到地面、从远景到近景进行观察,无声无色的语言瞬间变成了可感、可视的绚丽美景。那“明朗的天空”、“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线条柔美的小丘”等草原风光尽在眼前,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真美啊!”“真像一幅画!”教师再通过定格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翠色流入云际”等阅读难点。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初到草原为什么想高歌,为什么有惊叹、舒服等感受”等问题,课文重难点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使学生入境动情,与作者同享诗境画面赋予的美感,从而产生赞美草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陶冶了美的情操。

《九寨沟》一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优美的语言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因而我提出背诵课文的要求。多读、多背是积累语言的传统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在继承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记忆,记忆的速度和深度必然提高。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列出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飞瀑、金丝猴、熊猫、羚羊、小熊猫的图标,运用超链接的方式,只要点击一个图标,即刻出现该景物画面。背诵时,教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浏览,让学生点击画面,看图背诵。由于画面与课文描写的顺序一致,学生背诵的难度降低了,背诵也成了具有欣赏性质的“美读”。

拓展延伸,塑造美的心灵

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不仅适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也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的作用;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作为教学内容的连接,能收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渴望的效果;用于教学结束阶段,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为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课文为依托,利用多媒体拓展延伸,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旅游风景名胜图,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名山大川。学生找到一处,随机播放该景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对这些景点进行简单介绍。接着,多媒体展示森林被破坏、河流受污染的图文资料,让学生目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观看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思维活动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了急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思维活动自然活跃起来。例如在学完《小镇的早上》之后,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出多幅反映家乡特色的图片,配上《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情》等抒情歌曲或音乐。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思维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描写家乡的愿望,燃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的快乐一部分来自对美的事物的审美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勾画出多姿多彩的情境,燃起了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尝到了追求真知、学会创造的乐趣。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品,多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美的语言化为美的形象,真正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赣马镇西吴小学)

猜你喜欢
九寨沟荷花课件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荷花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