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林
朱熹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个名句都向我们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为多读书,读好书。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呢?
一、以文本为发散点,引导阅读同类作品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山行》《枫桥夜泊》等课文后,让学生课后搜集和秋天有关的诗句,并引导他们选择一两首自己最喜爱的进行背诵;学习了《第八次》《卧薪尝胆》后,向学生推荐《中外历史故事》等,既巩固了阅读的方法,又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积累。
二、以作者为发散点,引导阅读系列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介绍该作者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例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介绍读他的《牵牛花》等美妙的散文;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课后搜集他的与山水有关的诗文。这样既可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
三、以内容为发散点,引导阅读相关文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引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诵读,再一次领略我国文化瑰宝的魅力,感受庐山的美。
四、以表达促阅读,增添阅读的动力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外,还应适当举办朗读、故事演讲、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如,可利用中午时间,到教室与学生一起看看儿童作品,既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又在不知不觉中把好书推荐给了学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的做法很多,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出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寻找与课文所述有关的地域风光、地方掌故来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大邹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