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优势、边界效应与后发大国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

2009-04-21 05:17
北方经济 2009年6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大国边界

白 旻

摘要: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后发大国来讲,不能仅依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战略。也不能按部就班地遵循后发优势战略。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大国优势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边界效应这一前提条件,超前搞自主创新战略。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含量、边界效应都较高的高科技产业,要勇于自主创新。

关键词:大国优势边界效应后发大国自主创新战略

一、引言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在最近30年来都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8%,印度虽逊于中国,但也达到了5.7%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两个人口占世界40%、产出占世界近20%的发展中大国正在同时崛起。要知道,200多年前在西方爆发的工业革命,至今也只不过将占世界人口22%的欧洲人及其后裔带入了现代化的生活。可见,像中印这样的大国崛起,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可以认为,中印经济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时代——大国经济崛起的时代,或者说是超大型国家经济起飞和发展的时代。有理由预测。超大型国家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经济学、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秩序等领域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革(金凤德,2008)。

关于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一篇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和第四篇第九章“论重农主义”中,都论述了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对一国贸易的影响。西蒙·库兹涅兹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的第三章第二节中分析了国家规模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将大国定义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钱纳里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将大国定义为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并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论述。莱斯特·布朗(2003)从能源与环境学的视角考察超大型经济崛起所面I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发展模式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关注大国经济问题的国内著名学者也越来越多,如胡鞍钢(2006)、刘世锦(2006)、李稻葵(2005)、张军(2004,2008)、盛洪(2006)等。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讲,由于超大规模国家的崛起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所以国内外关于后发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还处于现象观察和感性认识阶段,有待于经济学界深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

本文从产业发展战略的视角切入来研究后发大国经济问题。现有关于后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主要有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和郭熙保的后发优势战略理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一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经济的禀赋结构。一国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比较优势战略论者得出的结论是,要实现向工业化国家转化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奉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后发优势战略理论是指通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差距,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其着眼点在于学习。力求通过模仿创新来实现经济追赶,后来居上。以上理论由于都没有考虑国家规模因素对一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所以对于指导后发大国产业发展作用有限。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印度作为一个人均收入只有530美元的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空间技术在世界范围有着重要地位。本文旨在基于国家规模的视角。将大国优势与边界效应相结合来研究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问题(在此,国家规模是就一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方面而言的。不涉及该国的经济总量)。

二、理论模型

(一)大国优势——后发大国自主创新战略选择的基点

大国优势指的是超大规模国家由于其巨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与要素禀赋与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后发大国除了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大国优势。如果有效加以利用,后发大国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远不及的速度发展,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后发大国的大国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与生产环节上。

大国优势在研发方面主要体现为,在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大国的技术增长率高于小国。这是因为国家规模取决于一国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大国人口众多,所以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市场就越大,从而提高了研究带来的收益(需求效应)。另外,人口越密集的经济体肯定会有越多潜在的技术创新者。而从事研发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供给效应)。因此,越大的经济体技术进步应该越快。大国优势在生产方面主要体现为,在要素察赋相同的条件下,后发大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价格低。这是大国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决定的庞大的市场容量使然。因为市场容量主要包括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两个纬度。所以大国庞大的市场容量意味着大国产品需求市场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这种市场需求会引致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优势。首先谈规模经济:决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产量或需求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其巨大的产品生产量,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生产的规模经济;其次是范围经济: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还会引致产品种类的增加,这会促进后发大国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提升国家的产业配套能力。有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后发大国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后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迅速实现产业化。

(二)边界效应——后发大国自主创新战略选择的前提

关于边界效应的定义,伊万斯(Evans,2003)认为,边界效应指的是国家边界对国际贸易量的负面影响。即在其它条件,如收入、距离、可替代的贸易机会等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低于一国之内两地区之间的贸易量。较早测算边界效应的是Br·cker(1984),他用一个区际贸易重力模型分析了欧共体的边界效应,其结论是边界对贸易具有明显的壁垒效应,由于边界效应的存在。国家边界对边界地区缩减的国际贸易流是国内贸易流的1/6。研究边界效应问题最有影响的是加拿大经济学家McCallum(1995)的研究。其对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进行影响因素考察,并估计了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得出结论认为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平均是各省与(相同规模和距离)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2倍,发现边界效应相当显著。对于边界效应产生原因的分析,传统贸易模型认为,国家边界对自由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存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传统区位理论较少涉及经济一体化问题,对实行了一体化的国家之间仍然

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现象的解释,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一体化的国家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是由于存在着国内偏好,如Obstfeld和Rogoff所说的McCallum的著名发现——“边界之谜”,实际上指的是国内偏好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而一项由Rose和van Wincoop(2001)所完成的研究认为,两个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货币,产生了显著的贸易障碍。

结合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本文认为边界效应是指发达国家凭借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提高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并在全球获得超额的技术垄断利润的现象。边界效应的存在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一方面,如果世界市场没有了国家之间的界限,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合二为一,所有国家面对的都是世界大市场。那么国家规模便失去了意义。后发大国经济学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另一方面,由于边界效应产生于发达国家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技术的垄断,所以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相关产品时,一定会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以远远高于其在本国的销售价格出售。对于关系重大的战略性产业的相关产品,发达国家甚至会限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这一边界效应的存在,看似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但转换角度来看,这恰恰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赶超提供了条件。因为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越高,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相关产业提供的空间就越大,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越激励去自主研发生产。而搞自主研发,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所以,边界效应的存在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三)后发大国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赶超先进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而言,无论是作为一种目标、战略,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无论有人是否对赶超战略这一提法讳莫如深,甚至反对。赶超事实上早已无可逆转地成为所有后起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然逻辑(史东辉1999,第74页)。所以,无论是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战略还是自主创新战略,都是为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而提出的,但作为一国发展的主导战略,三种战略之间存在着依次递进的关系。一般讲,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在刚起步的阶段,一定是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因为在起步阶段,后发国家只有资源或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但仅凭比较优势是不可能实现赶超的,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这时后发国家应该及时将其发展战略升级为后发优势战略,即用发挥比较优势积累的资金去换取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发挥后发优势逐步赶超。但仅凭后发优势还是不可能追上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后发优势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战略就成为后发国的必然选择。

以上发展过程是一般规模的后发国家所遵循的,如日本、韩国在战后的经济赶超就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但对于中国与印度这样的超大规模国家就不然了。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层次要高于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一般规模的后发国家,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也应该比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一般规模的后发国家要高。原因在于后发大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考虑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且更要考虑大国优势。所以,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环节),后发大国应该在边界效应的保护下,发挥大国优势搞自主创新战略,以较一般后发国家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赶超。

三、案例实证

下面我们以印度成功发展航天产业为例来印证本文模型部分所提出的理论。航天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而印度作为后发国家能够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大国的边界效应与大国优势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对航天技术的封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不可能从发达国家手中买到航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要想有卫星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发达国家进口。再就是自己搞。但由于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进口卫星的价格是很高的。对于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只能被迫接受这个高价格而选择进口卫星,而印度则不同。印度虽然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但其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具有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大国优势,印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选择自主研发卫星。所以说,对于高精尖的航天产业,作为后发大国的印度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是可取的。

具体来讲,大国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发,另一方面则是生产。从研发来看,虽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给了印度一支强大的研发大军。2003年,印度全国的研发人员总数为117,528人,居世界第3位,2005年申请专利8,094件,居世界第15位。具体到航天技术的研发,主要从事与航天和空间科学有关研究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缩写为ISRO)是印度的国家航天机构,目前拥有1.68万研究人员。近年来随着印度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ISRO获得的预算不断增加。印度的航天预算在某些年份已经超过了传统航天大国俄罗斯。2006年,该组织获得的财政拨款大约为8.15亿美元。从航天产品的生产来看,航天经济的产业链是各个经济类别中最长的,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涉及的纺织、服装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等行业,几乎无所不包。所以。一个产业体系不完备的国家是很难成功发展航天产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则更是如此。而印度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部门很齐全,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与改进,将有利于印度航天产业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后成功实现产业化。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后发大国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上是不必完全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及后发优势战略的,在边界效应与大国优势的综合作用下,可以超前搞自主创新战略。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具体考虑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时,要素禀赋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国家规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对后发大国而言,不能仅依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也不能按部就班地遵循后发优势战略。还要充分考虑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大国优势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而发挥大国优势则离不开边界效应这一重要条件,

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对于技术含量、边界效应都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信息产业等,中国要勇于搞自主创新战略。从大国优势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三国土面积大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超大规模国家,巨大的国家规模给中国带来了独特的大国优势。以大飞机项目为例,目前中国已有100多项重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较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是诸如大飞机这样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要条件。从边界效应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先进的关键核心技术,发达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卖给我们。从发达国家那里,我们只能买到波音客机,却买不到预警飞机和先进战斗机。发达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正是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借口。即使是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其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的也不是技术推广者的角色,而是技术封锁者的角色,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所谓“技术溢出”极为有限。这一情况导致了我们“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失败。二是许多技术的引进成本并不低,甚至贵得离谱。跨国公司的目的就是用这种方式封杀中国企业,以实现高额垄断利润。所以,自主创新战略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大国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更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大国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