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要为艺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

2009-04-21 07:38管若松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艺术教育教师

管若松

摘 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不可重复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最独特的充分表现艺术家个性的精神劳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的典型化和艺术加工过程,就是艺术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对此,作为艺术院校的管理者、指导者,不仅应该洞若观火,而且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提供适宜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位置使然,责无旁贷。

关键词:教师;艺术教育;艺术创新;提供条件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Must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rtistic Innovation

GUAN Ruo-song

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时代挑战。

创新也是艺术的灵魂。毛泽东同志说的好:“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经过作家创造性地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不可重复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最独特的充分表现艺术家个性的精神劳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的典型化和艺术加工过程,就是艺术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也就是那些以生动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的某些生活,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思想内容进步,形式技巧精湛的作品。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就是继承前贤的艺术创新成果,我们弘扬优秀的传统艺术,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弘扬先辈的艺术创新精神。更何况所要继承的毕竟是流而不是源,决不能代替创造呢。总而言之,离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离开艺术家的创新实践,就无所谓艺术作品,也就更谈不上能动地反映日新月异的当代生活了。

对此,作为艺术院校的管理者、指导者,不仅应该洞若观火,而且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提供适宜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位置使然,责无旁贷。

大家知道,艺术院校是我国培养艺术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建国60年来,全国各类艺术院校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类艺术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艺术院校不仅仅是学习各门类艺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启蒙与摇篮,更是开发艺术灵感与继承创新的实验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艺术院校内对从事艺术教学的为师者们,就是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们的艺术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推陈出新。这是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共同目标,失去了这个目标,为师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作为一种意识活动,艺术创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比如文学需要语言,音乐需要乐器,绘画需要颜料,雕塑需要泥土;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艺术创新不仅需要艺术家这一实践的主体,需要实践的物质手段,而且更需要实践的对象——即客观的现实社会生活。作为一种正在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除了同学们自身的素质水平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所以艺术院校的老师要从事好艺术教学,就必须为艺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师者怎样才能为艺术创新创造条件呢?

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艺术创作是充分表现艺术家个性的精神劳动,它鲜明地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体验和主体意识,只有当他们心态放松、激情澎湃的时候,他们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因而,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创造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是艺术院校老师的首要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充分尊重艺术的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劳动,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于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观点,都应该信任、理解学生,给他们自由提炼生活素材、确定作品主题、选择表现方式的充分权利,为他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在具体工作中,为师者在有关艺术理论的具体问题上,有时难免与学生意见相左,在这时候,要充分发扬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们交换与对话,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应该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决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判断的标准,决不能简单地套用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所谓组织原则。

其次,要通过积极的协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创新。

艺术不只有绘画、文学一类的个体艺术,还有群体艺术,比如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一般情况下,它们的一个作品必须由几位、几十位甚至千百位艺术工作者一同完成。创作群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它将那些有着各不相同的知识、专业、智力、才能、年龄、思想素质的艺术家,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到一起。拿剧团来说吧,它不仅要有演员,还要有导演;不仅要有乐队,还要有舞美。就是演员,也不能生、旦、净、末、丑不分,也不能光要“角儿”,不要“绿叶”和龙套。为师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艺术作品创作的需要,组织创作群体;按照群体结构的需要,将具有不同专业、智能、年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各类艺术人才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并通过老师的协调以及指挥和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群体中的每一位艺术人才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使他们彼此齐心合作,互相协力,互补互助,相辅相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群体,就是一个加速器,它可以极大地推进艺术创新的发展。如果缺了老师的组织协调,即便每一位艺术人才都是颗闪光的珍珠,也永远串不成一串儿美丽的项链。

怎么协调呢?

具体说来,第一要用人之所长。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是用人的重要关键。只有识人所长,才能用人之所长,只有知人,才能善任。选才的原则,不应该是看被选的人有没有缺点,而应是看他有没有本事。对学生尤其应该如此。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合理安排,做到人尽其才。为师者不但要知人长短,而且应该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清代诗人顾嗣协有首《杂兴》诗说的非常好:“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适贵用,慎勿多苟求。”

第二要用人得当。用人得当首先表现在用当其才上。同样一个人,用在不同的岗位上,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舞蹈演员杨丽萍个子较高,跳群舞鹤立鸡群,自然难以成功。跳独舞就不同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表演艺术家。那些音色与众不同,合唱时往往跟大伙不大搭调的合唱演员,经过培养有些不是成了独唱演员了吗?其次表现在用当其所上。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拉提琴的不能让他吹小号,唱花脸的不能让他唱小生……另外,要人尽其才。小才大用不成,大材小用也不成。一个龙套再好,也演不了主要人物,否则,非砸锅不可。让一个主要演员专门跑龙套,则无异于浪费人才。

第三表现在让人才互补上。互补的内容因创造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它既包括年龄、体力、个性特征的互补,也包括艺术技能的互补和艺术风格的互补。每一个艺术人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艺术创作群体却可以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拿一个剧团来说吧,它虽然历来以“角儿”为中心,但整体配合的好坏却直接影响着整个剧团的艺术水平和演出的好坏。当年天津小百花剧团成立初期,其演员普遍年龄小、艺龄短、没有“腕儿”,没有“角儿”,但他们朝气蓬勃,行当齐全。根据这一特点,剧团领导采取了普遍培养,重点提高,因材施教的方针,结合演员条件选择剧目,既排演了《观阵》、《断桥》、《喜荣归》、《泗洲城》等折子戏,又排演了《荀灌娘》等大型剧目;既突出了刘俊英、阎建国等人唱念的特长,又发挥了武戏演员的翻打技能,形成了阵容整齐、文武兼备、具有独特风格的青年剧团,在当时堪称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一棵菜”。

总之,为师者的首要责任就是要至力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力求贯穿于全过程,努力创造并维持这样一种气氛和环境:每一位学生都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进行艺术学习、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尽情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统统发挥出来。

这里,特别要提一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问题。艺术不是一代人的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只有不断推出新人,形成梯队,艺术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当今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而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因此,发现人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为师者是否称职的标志之一。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著名老生演员张克,原来只是一般演员。在一次招待外宾的晚会上,时任天津市的老市长李瑞环慧眼识才,发现张克嗓音条件好,是学杨派的好材料。于是积极帮助剧团给张克找了四位老师:谭元寿、马长礼、程正泰、丁存坤,使得张克的艺术突飞猛进,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成长为著名的杨派老生演员。可见,没有对人才的发现,就谈不上对人才的使用,谈不上对艺术家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善于发现并选出合格的人才,使他们潜在的才能得到开发,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任何一项事业的希望与未来,总是寄托在各类人才身上,艺术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人才的成长、优秀人才的多少及其成就的高低紧密相联。艺术具有门类多、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技巧性强的特点。高超的艺术技能主要附着在各类艺术家身上,是艺术家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目前,各类艺术人才虽然大多毕业于中、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少艺术比如戏曲多年来大多采取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使得他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高超的本领。比如著名裘派花脸演员孟广禄,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期间虽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毕业时却并不引人瞩目。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后,经过“百日集训”,经过方荣翔等老师一招一式的雕琢,终于脱颖而出。为了使他成长得更快,剧团又保送他到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进行深造,为他的艺术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近年来,国内外艺术交流不断扩大,各种艺术形式百花竞放,各类现代化传播手段不断更新,观众的欣赏趣味日趋多样化。这些,都对艺术家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各艺术院校的为师者们在艺术人才发现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增加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为师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发现人才,尽多、尽快、尽好地培养人才,保持艺术群体队伍中的合理人才结构,提高艺术人才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以人才的优势来占领、巩固、发展文化市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水平艺术家。

再次,要促进、帮助学生深入生活。既然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这种反映自然应该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实践出真知。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帮助学生经常深入生活,不断开掘生活的底蕴,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不断出新,才能不断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点,具有相互统一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又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第四,要想方设法为艺术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毋庸置疑,目前艺术教学的经费比较紧张。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开源节流,对有限的财力、物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应该千方百计地寻求校领导和社会的支持,多方面地取得经济赞助,用以发展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要通过对艺术市场的调查、研究,努力将艺术创新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艺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从而为新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个中道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总而言之,艺术院校的为师者们,应该不断地为艺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这是每一个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天职。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艺术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