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瑜 肖海洪 余德红 薛舜尧
一位老红军,一位军队高级干部,一位离休后22年坚持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义务报告员,一位生前修改遗嘱捐献自己带有战伤躯体的可敬老人,一位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模范共产党员,到底走过怎样的一生?带着问号,我们试探着打开广空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张绪的心扉……
”敌人的子弹可以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跟党走的勇气和信念”
恩情难忘,一辈子铁心跟党走
“参加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最为理智的选择,我就是要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2008年5月1日,张绪去世之前留下这样的遗言。
1921年7月,张绪出生在山西平遥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舂,他的家乡来了一支纪律严明、打仗勇敢、对群众秋毫无犯的红色军队,这让幼小的张绪意识到,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红军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翌年2月,未满16岁的他毅然追随红军参加了革命,成了一个打起仗来不怕死的“红小鬼”。入伍仅一年,他就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张绪的心里便深深扎下了根。
“敌人的子弹可以击瞎我的眼睛,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的勇气和信念。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加坚定了我跟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张绪戎马倥偬,英勇顽强,身上先后留下了3处战伤。每当谈起这3处伤疤,他总是态度从容、语气平静地这样说。
1938年2月,张绪参加太原黄楼口公路对日寇的伏击战。在部队组织突围时,右眼被鬼子的一颗流弹击中,鲜血直流。张绪左手捂着眼睛,右手握紧手枪继续与敌人作战。战斗结束后,由于当时战斗形势危急,对眼部伤口进行了简单消毒和包扎后,张绪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从此,17岁的张绪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
1948年,参加延安保卫战时,任教导员的张绪在组织部队冲锋时,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一颗子弹击穿脖颈,血流如注,顿时晕死。不幸中的万幸,子弹只是在喉结旁的喉管和动脉之间穿过。没有伤到要害处。大难不死不是因为命大。是支前群众一站又一站的拼命接力奔跑,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抢救,才保住了这条生命。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次次新的生命。”张绪总是念念不忘地说,“没有我们伟大的党,没有这么可亲可敬的人民群众,也就没有我。活着就要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做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
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当师长主持部队备战备荒,还是支左时在武汉市当革委会副主任;无论是在职时位高权重,还是退居二线,张绪对党的信仰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初衷未改,始终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
“老战士报告团”成员骆继铭说,每年春节,张绪都要带领报告团成员去基层连队慰问官兵。他总是对大家说,虽然不能消除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多少能给他们一点点慰藉,热闹的地方不要去,基层要经常跑一跑,不能脱离群众。
张绪的老部下、湖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原主任曹京柱说,张绪不但自己对党和人民充满感情,也经常教育身边人、老战友、老部下不要忘记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要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有一天,张绪到办公室去看曹京柱,当听到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中饱私囊等现象后,张绪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你可不能向他们学,你是做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的,自己首先要行得正、站得直。有什么困难你找我,我给你解决。”曹京柱动情地说:“我知道老首长不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但他的这个‘情让我终生难忘。”
“当干部可以退居二线,党员却永远没有二线,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力所能及为党做点工作。”
晚霞似火,为党为民真情奔波
“过去行军打仗、生产建设、保卫祖国是革命的需要,是党性的表现;今天离职休养,也是革命的需要,也是党性的表现。当干部可以退居二线,党员却永远没有二线,党章没有规定党员只奋斗到离退休。现在虽然官职没有了,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还在,人生的理想追求还在。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1983年4月6日,组织上安排张绪从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岗位离休的当天,他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时年62岁的张绪,离休后并没有过上钓钓鱼、种种菜、抱抱孙子的天伦日子,而是转入义务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年轻一代的新征程。
1986年,在张绪和老八路马国昌的积极筹备下,由10名离退休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组成的“老战士报告团”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张绪被大家推选为团长。从此,张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报告团的工作中。他以战争幸存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奔波在基层部队、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大中小学。宣讲党的光荣传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改革开放成就、宣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足迹遍布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或许是因为真切,或许是因为无私,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战士报告团”的名声越来越大,请他们作报告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张绪和报告团成员总是有请必到。
“张老,岁数不饶人啊,您又患有。肾衰竭、糖尿病等病症,身体经不起折腾,能不去的就不要去了。”熟知张绪身体情况的人,不止一次这样劝过他。“就是因为这个身体,还能讲几次啊?再不讲就没有机会讲啦。”每当有人劝他,他总是这样回答。
2005年3月,张绪应邀到湖北钟祥、老河口等地做关于“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报告,数百公里的路程加之劳累,一回到武汉,就因肠道出血住进了医院,最后紧急输了800CC血才转危为安。
2007年12月21日,天气阴冷,寒风刺骨,报告团到空军武汉机务教导团作十七大辅导报告。由于没有室内会场,报告只好在室外进行。考虑到张绪刚刚出院,身体非常虚弱,大家都劝他在房间休息,但他坚持参加全程,结果第二天又被送进了医院,而这离他去世不到5个月。
“老人家是用心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地质大学学生会主席张杰说。2004年3月,张绪到地质大学作理论辅导报告,只能坐200人的阶梯教室挤了300多人,还有许多人站在窗户外面听。报告虽然理论性不是特别强,但生动质朴,很有感召力。
22年间,张绪和报告团成员为军地作报告2700多场,直接听众达200多万人次。报告团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和“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称号,报告团成员被军内外近百个单位聘为“党的报告员”、学校课外辅导员。他自己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赞扬。“遇到违反党的路线方针的事,就要敢于坚决斗争,不能置之度外。”
永当卫士,生命不患战斗不止
1989年,学潮风波骤起。张绪很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残酷斗争,心急如焚。当时,正在医院进行右眼眼皮第二次紧固手术的他还没等拆线,就在病床上一字一句的起草宣讲报告稿,主动给医院的医生职员讲那场斗争的本质目的,希望大家分清是非,自觉站到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手术拆线后,张绪坚持提前出院,召集报告团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走党政机关、地方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基层部队,宣讲党的政策……
“遇到违反党的路线方针的事,就要敢于坚决斗争,不能置之度外。”这是张绪在离休后的一篇日记中写的一句话。1999年7月,张绪从电视和报纸上得知少数老干部、老党员被“法轮功”迷惑,成为其俘虏和殉葬品的消息后,痛心疾首。他先后组织报告团成员4次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与马国昌一起代表“老战士报告团”致函《解放军报》,就“坚持革命气节,保持革命晚节”、“离职不忘名节,退休不丢本色”等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表明老同志的坚定立场和态度,呼吁广大离退休干部“活到老,改造到老,为党分忧,永葆革命本色不动摇”。
张绪说,对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一名领导干部来说,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丢掉了,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离休后,张绪依然把学习当作生活的需要,不停地读书看报。有时,受左眼视力退化的影响,他一直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看,实在看不了,就让家里人给他念报。他说:“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坚持学习,否则用老眼光看新事物、理解创新理论,就会看不惯,听不顺,想不通,跟不上。”
“私营企业主也能人党,那我们共产党还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吗?”2002年6月,党中央关于吸收私营企业主人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决策刚一出台,党内不少人包括一些老干部,对这个问题心存疑虑,有的甚至言辞激烈。张绪一方面与一些私营企业主接触了解、座谈交流,一方面找来几个版本的辅导材料,反复琢磨,深钻细研其精神实质,与报告团副团长袁升科一起研究撰写了辅导报告,帮助广大官兵和离退休干部澄清了模糊认识。
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已86岁高龄的张绪带着氧气瓶同报告团成员一起收看十七大报告,座谈学习心得体会,并向全空军的老干部发出“立即行动起来,深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老有所学,坚持老有所律,坚持老有所为”的倡议。很快,就在空军部队中引起强烈反响,老干部们纷纷表示,要做一棵革命“不老松”,为创建和谐社会添力。他们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中央和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要求给予大力宣传。
“科学发展观是好理论,要抓紧学习传播……报告团要扩充……后继有人。”2008年2月,张绪病危再次住院。3月28日,袁升科到医院探望。病情刚刚稳定的张绪,拉着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这样说。当天下午,张绪就进入了昏迷状态,直至5月1日,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即使是生命终止后的那具躯体也在所不惜”
奉献无私,只要党和人民需要
“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第一个捐赠遗体的老红军、老将军,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高风亮节!”2008年5月5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谢江虹在接受张绪遗体捐赠仪式上饱含热泪地说。
“怎么会是这样?…我坚决不同意!”“可那是老爷子的意思!”……2008年5月4日中午,张绪的家乱成一团,就他的身后事激烈争吵着。
起因的确来得突然。5月1日,87岁的张绪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儿孙们印象中知道他有“骨灰撒江城”的遗嘱。这是12年前的春节,张绪病了一场后,对儿孙们亲口念的。“大春节的,念遗嘱多不吉利啊。”没等他念完,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把他推回去了。从此,儿孙们再没有听老爷子说起遗嘱的事。如今,张老走了,儿孙们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个遗嘱,也想着就按他的意思办吧。
指挥所,干休所、老战士报告团都同意,相关单位的联系也都很顺利。就在一切准备妥当的5月4日中午,指挥所领导说,张老是老红军,又是高级干部,离休后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要写个生平,需要张老亲笔签名的笔迹。
“我来找。”长期陪伴在张绪身边的二儿子张亚军来到父亲的书房。在抽屉里,他找到两张对叠的信纸,原来是张绪的遗嘱。一张是先前儿孙们印象中的那一份;另一份是后来改的,区别只在于把“骨灰撒江城”,改成了“遗体捐献供科研”。这太突然了,儿孙们一下子谁也受不了。尤其一直和老爷子生活在一起的张亚军,说什么也不同意。“这应该是老爷子生前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我们还是得按照他的意思去办。”最后,四儿子张佑军说了这句话,打破了家里凝重的沉默。张佑军是理解父亲的。
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回忆说,2004年秋,报告团原副团长程远去红十字会签了遗体捐献申请,回来后给大家说,目前教学和科研非常缺少遗体,他死后准备把遗体捐出去。张绪当时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但并没有表态。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孙超至今还保留着追悼会上的小白花,他流着泪说:“我被张老彻底震憾了!张老为了建立新中国流血流汗,死后还要把遗体无偿献出去。他是一个赤诚的共产党员!什么叫一个纯粹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我从张老这里找到了答案,他用遗体作了人生中最壮丽的一场报告!”
“家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按照规矩办事”
家庭的事,不能破坏党性原则
“首长,别家的孩子都在往军里调,您看老二、老三在外当兵,是不是先调一个回来?”1978年9月的一天,一位工作人员对时任副军长的张绪说。
“我们早晚是要去见马克思的,能管他们一辈子吗?”张绪不假思索地说,“孩子们的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去闯,不要管他们。我的孩子不能调回来,你的孩子在外当兵也不能调回来,我们首先要管好自己。”
张绪有4个儿子,都在部队当过兵。老大当了7年打山洞的工程兵,老二当了5年开坦克的坦克兵,老三在南方边境当了3年汽车兵,唯有老四当了空军机务兵,靠自己的努力提了干,最后干到正团职干部转业。
2007年底,四儿子张佑军确定转业。张绪对儿子说:“现在的转业干部很多,政府的安置压力很大,如果能自己解决就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了。”原来,他是要儿子靠自己自食其力。张佑军开始有些想不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在部队工作二三十年,现在年纪大了,转业由政府安置是党的政策,天经地义,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但想一想父亲讲的话也有道理,从小就听话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谋职业。
张绪常说,我们共产党是靠人民群众起家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也只有把它用
在人民的身上,才不愧为人民的公仆。
1998年,组织上给每个健在的老红军配了一辆专车,家里人以为可以出行方便了。可他拿到车就给家人约法三章:“车是配给我的,只能我和报告团来用,家里人不许随便用。”家里人知道他的脾气,从不轻易用他的车。
前些年,张绪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两对夫妇因各种原因双双离岗,生活艰难,想让他给熟悉的地方有关部门领导打个招呼。找点事做,但他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找人。张绪语重心长地对子女们说:“不能因为家里的事破坏了党性原则,你们要靠自己去闯。要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总是会有解决的时候。”
“比起战争中死去的先烈们,我的日子已经过得很好了,生活再不可铺张浪费”
身后遗产,珍贵的人生光盘
“服务员,可不可以把我右边的眼镜片换成平光的?”
“为什么?”
“你看我这右眼是假的,带近视片没有价值,平光不是可以省几个钱吗?”“老大爷,不可以。您的左眼只有0.3,眼镜片很厚很重,右边换平光的重最就不对称了。”
这是2002年6月的一天,张绪在北京出差到眼镜店配眼镜时与服务员的一次对话。
虽然是一名军队高级干部,但张绪一生简朴,生活过得很简单。一日三餐,稀饭、面条,咸菜、青菜,有个肉有个鱼炒个鸡蛋什么的,就是加餐了。
走进张绪的家,记者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层楼的房子,客厅只有10来平方米,3张混合皮沙发是上世纪80年代初搬进来时单位统一配的,水泥地有些水泥面已经磨破了,露出了沙石,卧室里,床铺是木板拼装床,仅有的一个衣柜还是塑料布质地的简易衣柜,放在墙角的4个行李箱已经破旧不堪,最底下的那个四周的皮已经翘开。
他的二儿媳含着眼泪说:“父亲平时基本不买新衣服,也不让晚辈们买。平时最爱穿的就是旧军衣,一件绿色的马裤呢军上衣,袖口、领口都磨破了,也合不得扔,一直穿到临终前。”
“比起战争中死去的先烈们,我的日子已经过得很好了,生活再不可铺张浪费。”每当有人劝他调剂调剂生活、注意补补身体时,张绪总这样回答。
虽然自己节衣缩食,但张绪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是慷慨大方。老干部们说,干休所每次组织捐款,他总是500、1000元的捐,从不落在别人后头。“98抗洪”那次组织捐款,开始张绪捐了1000元,后来听说有人捐了2500元,硬是找儿子借了1500元捐上。
“我参加革命几十年,没有给你们留下金,也没有留下银,留给你们的就是这套光盘。里面是我的革命经历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做人准则。你们要经常看一看,不要忘记你们是红军的后人。”2006年6月,张绪专门请人录了一套影像光盘,作为特殊的“遗产”留给了四个儿子,同时还留下了57本记录奋进人生的日记、17本读书感悟笔记、百余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和报告会讲稿,还有一摞摞荣誉证章、奖状。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