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知己”?

1957-08-16 03:30徐广傻
中国青年 1957年19期
关键词:伯乐党和人民知己

徐广傻

冯渊在给编辑部的信中提到:自己常常概叹“怀才不遇”,总觉得领导不是伯乐,虽有千里驹也不能赏识,有朝一日伯乐一出,自己便鞠躬尽碎,“士为知己者死”。

原来,冯渊生活在党和人民的教养之下,又身为人民的勤务员,竟然还未找到“知己”。人们不仅要问:冯渊心目中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知己”?究竟是党和人民对冯渊不“知己”,还是冯渊对党和人民不“知己”呢?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所谓“知己”,这原是自古以来就流行着的一句话。但出自不同的人的口,就反映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阶级立场。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样一句话。但那是处于少数人兢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司马迁身受专制帝王的冷遇和迫害,满腔悲愤郁积心头而说的一句牢骚话。若以历史观点来看,司马迁的牢骚在当时说来,是有痛恨和反抗专制王朝的进步意义的。但司马迁的“士为知己者用”的思想在今天来说却又成为不足为训的反动思想了。显而易见,在今天我们国家里,不把党和人民看作“知己”,而寻找旁的“知己”,那就未免失掉立场了。目前,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正在唱着“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不“知己”的鬼调头,引用着“士为知己为用”、“士为知己者死”之类的词句,这无非是挑拨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借此煽动知识分子对党的不满,从而达到他们破坏 社会主义建设和推翻共产党领导的卑鄙目的。我想,对于这一点,稍有政治头脑的人便会一眼看穿的。

遗憾的是:冯渊竟也站在资产阶级右派方面,高呼他这个“才学之士”得不到党和人民的器重,认为党和人民对他不够“知己”。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对旧人员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使他们在政权、经济、文化等部门都能各得其所,发挥他们的专长,为社会主义服务,难道这不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真正“知己”吗?就以冯渊个人来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给一定的工作,在政治上给以信任,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待遇,这也难道不是党和人民对你的真正“知己”吗?应该说,党和人民对于知识分子,对于“才学之士”是够“知己了,问题倒在于有些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而实际上对党对人民抱有三心二意的人,却未免太不“知己”了。

冯渊既然不把党和人民视为“知己”,可想而知,他所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知己了。我以为,不把党和人民当作“知己”,那只能是把反党反人民的人作为“知己”了。事实正是如此。在这次大鸣大放中,有些青年学生和机关青年干部,把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看作最“知己”认为右派分子是最公平的人,是最能替他们谈话的人,于是去为右派分子摇旗呐喊、擂鼓助战;而右派分子也正是要拢络这些人;于是大肆赞赏、称道这些人,把这些人引为他们的“知己”。可是,当前反右派斗争的事实教育我们,谁不把党和人民视为最贴心的“知己”。而为寻求个人名利或其他目的把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看作最“知己”,那谁就是大错特错了。

冯渊在信中最后说:“我下定决心,埋头业务,养精蓄锐,有朝一日伯乐一出,千里驹腾空而上。那时,我可以‘士为知己者死,我必然鞠躬尽粹,把我的全部力量都贡献出来。”我不免要为冯渊捏一把汗。我以为,这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而是歧途、死路,是走上了危险的悬崖峭壁!

猜你喜欢
伯乐党和人民知己
前路有知己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把党和人民举在头顶
伯乐传道
铆足干劲,向党和人民交满意答卷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