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印象主义音乐

2009-04-21 09:45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4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月光

周 源

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onist music)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开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

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1874年巴黎“落选者沙龙”展出画家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绘画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人们便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与其相似的画家,如德加、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称为“印象派”。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崇尚大自然,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技法;面向现实生活,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环境”的氛围,对20世纪绘画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在德彪西之前,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因素已显露于浪漫主义中、后期——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及格里格、穆索尔斯基等人的某些作品之中开始认识到色彩之于音乐的价值。他们对钢琴音乐细腻的表现要求及踏板的出色运用,对其后的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瓦格纳的歌剧里已出现了许多新颖的配器音效,例如《莱茵的黄金》序曲音乐所呈现出的波涛起伏、烟雨茫茫的意境等。此外,当时东方音乐也给予印象主义音乐某些重要启迪,例如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中演出的爪哇及东南亚的音乐,给德彪西以很重要的启示。

作曲家德彪西反对晚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主义及音乐过度庞大的膨胀。他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点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澈、优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新颖与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唯美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这些都给他以很大启迪。19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1892—189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1893—1902)、钢琴曲《版画集》(1903)、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都是体现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简而言之,这种音乐的风格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和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发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迷离的感觉意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意境。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以其“线”性的描写,表达光影的流动变化。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称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他的音乐如梦幻一般闪烁着光影与色彩。当代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德彪西想把我们迷住,而不是让我们感动。”但更多的欣赏者却认为他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当德彪西的音乐将人们迷住的同时,人们就已经被其深深感动了。

钢琴小品《月光》就是这样一首迷人的作品:它以轻盈的乐音描绘出一幅静寂怡人的图画——在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照耀到夜晚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着万物。此曲的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的是几个已故舞者在月光下跳着魔幻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似乎既有外在景致的意念印象,又有内心思绪的波澜起伏。这里,对“月光印象”与“人心思绪”间的“比拟”,应当说是德彪西《月光》的主题思想。

印象主义音乐擅长运用简短的音乐主题、丰富的和声色彩、多变的织体结构、细腻透明的配器手法、与众不同的表现风格等等,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突出主观瞬间的直觉印象。印象主义音乐注重烘托空泛幽静、朦胧飘逸的气氛,较为克制激情的宣泄;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借助标题的变化,引发联想,隐讳的暗示多于直畅的表达;在肯定“音乐模拟性”的原则下,视造型重于表情,直感重于理性……今天的研究者们站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延长线上,勇于探索着21世纪音乐的新坐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月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点·月光》
美丽的邂逅
日月光布庄
月光下最透明的心灵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月光花瓣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