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影画李鸿章

2009-04-20 06:28黄乔生
博览群书 2009年3期
关键词:李鸿章文字

黄乔生

《绝版李鸿章》(张社生著,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是一本李鸿章图传。当今虽时兴图传,但图片越来越难得了,若非独辟蹊径,而总是那些老照片印来印去,就把读者看得厌烦了。这本书的图片多取自外国的大学和图书馆,是作者费了很多心力爬梳勾稽来的,有照片,有绘画,有版画,也有漫画,外加报刊杂志上与中国——特别是与这本书主人公李鸿章——有关的报道。这些从《纽约时报》、《伦敦新闻图片报》、《哈珀周刊》、法国《小报》报刊杂志上选取的近500幅图片中,有200幅系首次发表。作者翻译的60多段时事报道,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可以说,这是“多国视野”中的李鸿章,照相机镜头、画笔和文字描写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弥补了以往单一视角的不足。而所谓“绝版”,当然是独一无二,前所未见,珍贵难得。自不待言。见以往研究者所未见,是这本书最具吸引力的所在。

近几年,李鸿章的传记渐渐多起来,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也有所变化。原来,李鸿章戴的是卖国贼、大汉奸的帽子,现在洋务运动先驱的形象在读者和观众面前若隐若现了。这本书虽然是以图为主的画传,但作者同时也用文字,竭力画出人物的全像,试图把主人公“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轮廓勾勒完整。他的政坛经历,他的精明算计,他的无奈,他的圆滑,他的有情和无情,他的忠诚和欺诈,他的痞子气,他的嗜好,他的私生活,他的身后事,等等。既然以照片和画像为媒介,形象就千变万化,正襟危坐的标准相固然有之,即兴抓拍、紧急抢拍的影像也有之,精神不振,姿态不雅,有时反而比为保存英姿攒足力气所摄更有“观赏”和认识价值。我们还看到好多漫画的笔法。中国的报刊禁止将政治人物漫画化,但李鸿章既然出使外国,就免不了依当地惯例被“看”,被“照”和被“画”。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复杂多面的李鸿章影像,读者可以认识到那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舆论中的形象。

可以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一定的同情心,虽然其叙述和评说不无幽默和嘲讽。对待历史人物往往如此,在设身处地的体察和细节的研究中,现代人可能会不自觉地被历史人物吸引,渐渐产生理解和同情。作者讲述历史故事,品评历史人物,更多是要思考现实,他聚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注意开阔视野,从中外多种视角去观察。作者特列一章,将中国与日本做了对比,看似与主题稍远,其实却很近,因为李鸿章盖棺论定,大受其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条约的影响,他的汉奸之名与同日本的那次谈判关系很大。作者是在追根溯源,向读者交代来龙去脉。例如,评说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的心态和所付出的辛劳,作者比较了1894和1895年李的两张照片,让读者一目了然。

虽然这书名以“绝版”的图片为号召,但实则仍是以文字为主,用文字来驱使图片,让图片服务作者的传记意图。不妨做这样的假设:以图片为主,以解说文字为辅,以照片图片为主线,讲述李鸿章的生平事迹,轶闻趣事。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写作方式,达到另外一种效果。会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也说不定。这不免是作为一个读者的得陇望蜀、求全责备。姑妄提出,聊备一说罢了。在作者,其难于措手是明显的。因为外国的图片照片本来并不成系统,更不会成套地藏在那里等待着作者去使用。

这本书倒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和思路。以前很少见到,甚至也没有想到,李鸿章有这么多影像资料。前些年,当我们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画报,很惊异于画面的丰富多彩,现在又看到100多年前的人物的影画,全然不是想象中的拘谨和枯燥。李鸿章也曾时髦地拿自己满意的照片赠人(第28页),相当于交换名片——今天也有人将自己的照片印在名片上。我倒有个建议,笔力还可以更集中一些,或者不必很全面地叙述李鸿章的一生,而以图片为线索集中叙述某个阶段。这本书对有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就比较详细,如李鸿章访问美国的过程和相关趣闻轶事,李鸿章赴日谈判的情况,等等。李鸿章1896年访问了欧美八国,在其他国家的行程细节也值得注意。再如,李鸿章庚子事变与十一国谈判等事件,也是读者想要理解的。当时的报道想必很多,不但是报纸上的配有图片的报道,而且还有相关人物的回忆录,会见的纪要和官方文件之类,都很有价值,有搜集解读的必要。

作者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而对其他国家的收藏较少注意。因此之故,有关李鸿章在美国的报道就多一些。其他各国,除了李鸿章在德国会见俾斯麦的相关记述较为详细外(第48-50页),其他方面就显得薄弱。例如,法国的文献并不多,解读也稍欠充分。在讲到义和团运动时,书中引用法国LP Petit Journal杂志上一张照片(第228页),画面为军队开拔的场景,图下说明文字是:“‘基督世界联合起来,打到清国去,拯救基督徒!这是当时法国这家杂志给这幅画命名的标题。骨子里西人还是相信武力解决问题,最后的确靠武力‘解决了问题。”后半部分的评论意见且按下不表,而图片上的文字,却应该是:“‘军队万岁!——马赛军团向中国进发。”这个信息,应该准确而完整地告诉读者。

去年夏天,为寻找一位美国传教士的资料,我陪同日本的宫泽真一教授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分馆查阅资料,翻阅了晚清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合订本。上面的图片虽然不多,但颇多关于中国时事的报道,也不乏对中国政界人物事件的跟踪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李鸿章的评说,还没有结束。这本书也还不是“绝版”。我们在感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前所未见的影像的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绝版”资料以各种方式展示出来。

本文编辑钱振文

猜你喜欢
李鸿章文字
李鸿章的尴尬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会说话的书
会说话的书
梦中的文字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改变李鸿章的那顿早饭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