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武
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异姓功臣心怀猜忌,准备依靠他的子孙支撑起明王朝的大厦。为久安长治,朱元璋一方面加强皇权统治,另一方面又实施了分封制。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制定“封建诸王之制”,先是分封秦、晋、燕、吴、楚等十王,再次分封蜀、湘、豫、汉、卫诸王。在第二次分封时,朱元璋的年仅八岁的儿子朱柏被封为湘王,封地在湖北荆州。
朱柏是朱元璋与顺妃胡氏所生之子,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排行第十二。朱柏自幼天性聪颖,加上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享有美名,“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深得朱元璋宠爱。在朱柏与其他兄弟前往分封地就藩前,父皇朱元璋赐给每人一条玉腰带。朱元璋亲手为各位皇子佩上玉带,然后让皇子们转过身来,想看看皇子身后腰带上的玉饰品。各位皇子都回过身来背对朱元璋,唯独朱柏没有转身,只是将腰带转到身前让朱元璋看。朱元璋问朱柏为什么不像其他皇子一样转过身来,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朱元璋对朱柏欢心不已。
可好景不长,朱元璋去世后,朱柏在荆州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担心各路藩王谋反,因此在继位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运动。这场削藩运动很快就波及到朱柏。
二
朱柏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获罪,进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呢?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各有不同的说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朱柏在荆州城西修建了一座王宫。因为这座王宫无论是规模还是装饰都超过了当时的等级规定,所以朝廷要对朱柏严加追查。在这种情况下,朱柏被迫将王宫改建为一座道观,并称其为“太晖观”。孰料因太晖观殿前立有大型的蟠龙石柱,朱柏又被人告发有僭越之嫌,所以朝廷派人到荆州提审他。在这种情况下,朱柏点燃宫室,全家俱焚。然而认真分析一下这种说法,就会发现其中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如果真是因为王城或蟠龙柱僭越礼制而导致朝廷问罪的话,那么朱柏自杀后,明朝政府理应将太晖观的蟠龙柱拆除才是。可事实上荆州太晖观上的蟠龙柱并没有拆除,而且一直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朱柏的获罪与蟠龙柱无关。
在明清文献的记载中,关于朱柏获罪的原因,还存在着另外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谋反说。当时曾有人向朝廷报告说朱柏有谋反的嫌疑,甚至说朱柏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曾私造兵器,而遭到朱元璋的警告。可见朱柏是谋反之心由来已久。
其二是伪造货币说,此说认为朱柏是因为私造明代的一种纸钞而受到追究。
这两种说法中,谋反一说,得到了建文帝的首肯。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发出的讨伐燕王朱棣的诏文中,称朱柏因谋反而获罪自杀。建文帝的诏文中说,先是有人告发周王朱(木肃)图谋不轨,牵连到湘王朱柏,后又在审问齐王朱樽谋反案时,朱柏再次被供为同谋,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才下决心以谋反罪惩治朱柏。从建文帝的诏文中不难发现,认定朱柏犯有谋逆大罪,只是因两起案子的供词中涉及朱柏,朝廷事实上并没有抓到朱柏谋逆的任何实质性的罪证。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朱棉、朱柏的谋逆罪其实只是建文帝的一个政治阴谋,并非真有其事。
建文帝朱允炆早在继位之前,就已经考虑着继位后对诸王进行削藩。继位之前,朱允炆曾问朱元璋说:“如果北方边关不安宁,可以让藩王前去镇压,但如果各藩王不安宁的话,怎么办呢?”朱元璋沉默片刻后,反问道:“依你之见,该怎么去做呢?”朱允炆回答道:“首先要对于诸位藩王采用怀柔的方法,用宗族的礼制来教育和制约他们,藩王仍有不服的话,就要兴兵讨伐他们。”
朱允炆对祖父朱元璋的回答,答案可能来自于为他伴读的翰林修撰黄子澄。朱允炆曾问黄子澄:“藩王拥有重兵,如果不守国法的话,怎么去对付呢?”黄子澄的回答非常直截:“倘有变,临以六师。”由此可见,朱允炆在即位前,即已就削藩之事开始谋划。即位后,更是迫不及待地与黄子澄、齐泰等人着手削藩。
在明朝初期的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最大,朝廷也最为担心。在建文帝与黄子澄、齐泰等人密谋削藩时,齐泰认为,应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剪除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朱棣拥有重兵,应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木肃)下手,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从周王朱楠开始,对诸王进行打压。而在建文帝看来,湘王朱柏与燕王朱棣走得最近,是燕王朱棣的羽翼,因而也把他列入重点打压的对象。由此可见,不管朱柏是否真有谋反之意,建文帝削藩的决心是早已铁定。剩下的事,只是找一个谋反的借口了。此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
面对建文帝的步步施压,朱柏已经看到了自己眼前即将到来的刀光血影。朱柏一生笃信道教,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研究炼丹术,寻访道教真仙,修建道观,斋醮诸神,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道号叫“紫虚子”。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道教之神身上,希望道教之神能帮他解除血光之灾。
洪武二十六年,朱柏耗费巨资,在荆州城西门修建太晖观。1399年正月,朱柏以太晖观经篆法师周思礼作主持,在武当山大醮五昼夜,并在此次斋醮后投放金龙、玉简、玉璧等埋于地下,祈求神灵佑护,祈祷道教诸神“济生度死”,“乞削罪录”,企望道教之神能使他逃过一劫。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道教之神终究没有能帮助朱柏摆脱死亡的阴影。建文帝派兵士伪装成商人,将兵器藏于装有柴草的车中,包围了王宫。朱柏在痛陈建文帝的不仁不义后与家人哭别,随即纵火焚烧王官,跨上战马,跃入火中自焚,其家眷也随之赴火焚死。彼时情景,何其壮烈,何其惨烈。这一年是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是年朱柏28岁。
朱柏膂力过人,久经沙场,会用各种兵械,面对王宫被围,为什么没有选择反抗,而选择自焚而死呢?既然是自焚而死,朱柏为什么要“具衣冠”、“乘白马”、“执弓”跃入烈火中而死呢?这是朱柏自焚事件中让人费解的问题。
朱柏为什么没有选择反抗?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建文帝是以谋逆为罪名兵围湘王府的,如果朱柏选择举兵反抗,岂不正好让建文帝找到了朱柏谋逆的证据?他选择自焚而死,则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朱柏选择以自焚这种方式来了结与建文帝的恩怨,还极有可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朱柏虔诚信奉道教。而在道教中,火化是成仙的一种方式。道教中有“登霞”之说,“登霞”的本意是火化时灵魂乘火上升于天。朱柏整饰衣冠,乘马执弓,跃入火中,正是效法这些仙人,从容地走上了他为自己选择的成仙之路。当灾难临近时,朱柏最终放弃凭借自己过人的武功拼出一条血路,而是走上了他向往的成仙之路。
朱柏之死,对明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朱柏的死,让建文帝放缓了剪除燕王朱棣的进程,从而使朱棣赢得了准备发动“靖难之变”的宝贵时间。湘王朱柏自焚而亡,也触动了建文帝的恻隐之心。当有人建议继续剪灭燕王朱棣时,此时的建文帝犹豫了,他说:“我即位不久,就接连废黜了多位藩王。要继续削除燕王的话,我将如何向天下人作出解释呢?”虽然黄子澄与齐泰一再催促加紧削藩,但建文帝仍然暂停了对燕王朱棣的削藩行动。
而正在建文帝面对朱柏自焚表现出同情之心时,朱棣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称病示弱,让建文帝放松警惕;一方面加紧练兵,紧锣密鼓准备战事。在朱柏火焚三个月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朱棣率军攻人南京,夺取了皇位。颇耐人寻味的是,四年前,建文帝兵困朱柏在荆州的王宫,逼湘王朱柏阖宫自焚,而四年后,当朱棣兵困建文帝在南京的皇宫时,建文帝同样选择以阖宫自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朱柏之死,不仅证明了他并无谋逆之心的清白,也成就了他向往已久的成仙之梦,更重要的是,朱柏之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编辑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