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009-04-19 03:11王晓翌杨静怡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价值体系社团

王晓翌 杨静怡 刘 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要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合作日趋加强,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全国各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各高校也不断推出改革方案,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引导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课堂的系统专业教育和理论灌输,而且更需要大量课外丰富的实践锻炼。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童义和作用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人类认识形式中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则是指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和指导地位的根本价值准则,是关于价值观中意义评判标准和终极目标指向的根本依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个多种观念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其深层结构是对最高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原则,这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核,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和行为好坏的观点,它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核心价值观以外的的价值观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应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核心价值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在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保证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先进性,就能保证大学生整个价值观结构体系中的各种价值观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其激励作用

组织文化的概念伴随着管理理论和人类学、心理学研究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内容,其实质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领导层将组织的发展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性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的长期发展。

高校社团组织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是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管理的有机整合。其中的整合过程,实质上是以社团组织达成的共识为根本指导准则,对社团中各种事物和活动作出符合社团需要的意义解释,并以该意义解释来指导社团成员进行工作和行为选择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社团组织文化是社团组织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身份标识。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越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就越明显,也就更能产生行为的强大动力。大学生社团组织文化正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大学生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宗旨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把众多社团成员——大学生的不同价值观整合为社团组织的价值观。社团中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当大学生加入社团组织后,就会受到社团组织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作用:对认同社团组织价值观的大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社团组织价值观不相同的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其接受社团组织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社团组织价值观不相同且拒不接受社团价值观的大学生,则会被“边缘化”,与社团的事业无缘。这样,大学生社团组织文化就可以把不同的大学生个人目标整合为社团整体目标,变个人行动为社团的组织行为,把大学生个人利益与社团组织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社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日趋一致。

文化心理学研究认为,文化对人的价值观与潜在假设都能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方式。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目标实质上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被全体社团组织成员——大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是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路径。

三、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文化的教化功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教化即指教育和感化,社团组织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渗透于整个社团运转的全过程,使社团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社团“组织性格”相契合。社团组织文化的教化功能正是体现于这一过程之中。因此,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要在社团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泡括标识、仪式、环境、工作和生活设施等)、制度层面(包括章程、管理规定、工作制度、纪律等)和精神层面(包括精神理念、道德标准、文化活动等)的建设中,充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个体浸身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心理氛围”之中。如此,大量由客观环境表达的外在信息作用于大学生的潜意识,加之“从众行为”、“暗示隐喻”及“被迫接受”等心理机制的作用,形成一种综合的“浸润效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并由此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导向。

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标准。社团组织文化以大学生为作用对象,并希望以组织文化的力量和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改造,它对于组织成员——大学生的改造目标也必然有其在个体层面的表现形式。先进典型和事迹在社团组织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下,可以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典范形象,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并使社团所推崇的价值观不再是空洞的语言表述而呈现为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在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既要大力宣扬校内各种先进典型,也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树立更多在平凡岗位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上的典型人物,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改造活动中既有精神动力激励,又有现实可行的参照标准。

发挥社团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将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组织文化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强调组织赖以生存的精神环境,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柔性管理手段。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思维取向起着规范作用,它也被称为文化的思维定势功能。文化的行为规范力,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许可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许可的,所以在特定的组织文化的影响下,该组织的成员往往都会遵守一定的规范,而这个规范也许并不是一定的条文或规章制度,这就是组织文化在组织成员行为上的规范力。此外,组织成员作为一个群体,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基于组织文化而形成的,当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不一致时,会形成群体压力,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会使自己的行为向群体行为趋同,最后达到一致。因此,要大力发挥组织文化的行为规范力,在社团组织文化建设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构建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环境和群体氛围,并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不仅知道“应该做”,而且知道“怎样做”,从而将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价值体系社团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民办高校基于项目管理理论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文学社团简介
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发展比较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