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生
按照《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达到以上审计目的,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应严格按照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对企业所处行业及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的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较繁杂,为了达到审计的目的,就需要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结合这些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以下重点内容。
一、任期经营目标的完成及考核情况的审计
企业领导人任期,政府国资委或企业上级主管单位,一般对企业每个年度的经营目标、经营业绩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并和企业签有目标责任书,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员经营业绩的集中表现。因此,有些企业领导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弄虚作假,虚列指标的情况时有发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企业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核实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际情况,对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了解索取任期企业目标责任及各年度考核情况。企业目标责任是企业上级部门或主管单位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下达具体指标,企业领导人是目标的责任人,所以了解审核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计准备阶段,应了解掌握领导人任期国家审计机关、企业上级部门组织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报告及审计事项落实情况。
2.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核实。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目的是为了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其中: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进行测评,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要进行审核,它与现代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比较成熟、比较规范的审计程序、方法和技术,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三是依据审计取得的企业基本情况的经济数据,对照目标责任书,检查企业实际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反映企业目标考核中弄虚作假、隐瞒实情、谎报成绩等问题。
二、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审计
企业重大经济事项,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行为,如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融资、企业重组、并购、重大股权投资及变更等。
1.做好审前调查,搜集整理领导人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事项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经济责任审前调查,应在常规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长期、中期发展规划及其变更情况及资料的了解及索取,查阅领导人任期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记录,弄清既定的和任期增加的重大经济事项,并对这些事项按未实施和已实施进行分类,了解未实施项目的原因,初步判断应实施而未实施项目对企业的影响及责任人;落实已实施项目的进展及完成情况;通过和企业管理等专业部门进行座谈,了解领导人任职期间已经实施的所有重大经济事项及其结果,以及这些事项对企业的影响。
2.在审计实施阶段,对所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分类,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对重大事项进行分类,可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事项进行分类,一类是对企业可能或已经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经济事项,重点关注应作为而不作为的事项;二类是对企业可能或已经产生不良影响的重大经济事项,既不应作为而实施的事项;在重大经济事项对企业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时还要结合任职期间社会基本情况、企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重大经济事项按类型和重要程度进行整理排序。
对已实施的重大事项的审核,首先在项目管理的合规性、合法性及有效性上进行审核,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重点审核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坚持领导层集体讨论、集体研究、集体投票决策的程序;是否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无超越权限不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决定并进行有关重大经济事项,并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实施项目的进程进行审核,通过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审核在建项目的进程,是否按计划进行,有无半途而废,形成损失的情况,了解在建项目不按计划进行的原因,落实责任人。
对未实施的项目,按可能对企业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及项目规模进行分类,对有正面影响的事项,应调查了解其未实施的原因,考察其管理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无领导人擅自决策,改变既定计划,给企业造成了潜在损失的情况。
对重大经济事项审计,要结合事项决策当时的社会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初步审计观点,将初步审计观点与企业领导人、领导班子成员、企业相关部门等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换意见,最后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形成初步审计认证及评价。
三、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审计
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指国有资产是否存在有账无物,损失浪费,是否存在多报或少报等不如实反映的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指国有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上级管理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审计,应对国有资产的质量及数量进行审计。一是对国有资产的质量进行审核,有无潜亏和重大损失不披露;有无重大投融资形成损失,有无投资的公司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不按规定计提准备的情况等;二是对国有资产反映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年度利润进行分析,有无经营不善或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损失,使国有资产大幅减少,有无多列或少列国有资产的情况;按规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进行复核,重点剔除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国家增加投资、无偿调拨等,客观反映企业经营形成的国有资产变动情况。
四、经济责任审计应分清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划分,是进行经济事项责任认证的重要内容,只有准确的划分领导人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按照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直接责任是指:①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②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③失职、读职的行为。④其它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主管责任是指领导人任职期间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在具体审计实践中,主要是对直接责任的认定。认定直接责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应从其规定。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是按照领导人员职责分工进行划分。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都制定有比较完整规范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领导人职责分工也是其中之一,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有关经济责任的认证是划分直接责任的主要方法。审计中应了解、掌握领导人职责分工的内容情况,属于领导人分工负责的事项,应由领导人负直接责任。
三是按照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划分。发生问题的一般原因有决策失误或责任人不负责任发生问题,如属决策原因造成,应属领导人直接责任,如属执行中出现问题,应属执行人直接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划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关系到对领导人客观的审计评价,因此审计中应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实事求是的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认证,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