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供求水平自由决定,运用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使金融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确实使许多国家受益,金融效益得到了提高,整个金融系统得以改善。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出现了大量银行倒闭,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的情况。利率市场化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我国经过十几年间的实践,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习惯了在保护利差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是其面临的的重要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高实际利率的理论分析及国际实践
1.利率超调与市场化后的市场利率。所谓利率“超调”是指某种因素变化引起利率的短期变化超过应有的变动幅度的一种经济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因素引起预期利率上升,结果利率出现骤然升高且超过应有的上升水平,造成“利率超升”现象。利率“超调”的根源乃是预期的不确定性。现代经济环境下,在各类投资和需求函数中,信心和预期已经成为重要变量。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指出“在预期的范围内,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哪怕是投资者的偏见就可以左右实质经济。”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的试验性。因此,市场经济主体很难准确把握利率走势,而且在宏观经济多变的情况下,纯粹的市场分析对利率走势判断往往与实际利率走势大相径庭。同时,由于经济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影响,经济变化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有时很难对市场利率变化作出判断。这样,对利率预期的困难和不准确往往使市场利率的发展更加超出经济主体的判断。尤其是在市场资金不稳定、又缺少必要的风险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利率反应超出了预期,经济主体比较容易出现恐慌情绪,进而会加大市场的调整幅度,最终产生利率“超调”现象。
2.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高实际利率—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上升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在实际利率资料较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实际利率剧烈下降,其余的17个国家中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由于各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基本都采取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出现较高的、正的市场利率也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许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出现异乎寻常的暴涨和剧烈波动,这往往是利率水平在回归市场过程中受到诸如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政策不协调、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夸大的结果。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看,利率水平的的骤然升高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或恶性竞争所造成的。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形成了较为宽松的形成机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已经放开,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已拥有了一定的贷款定价权。央行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不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1998年、1999年、2004年1月和10月,央行连续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提高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赋予了银行贷款实行差别利率的权利,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与存款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规定的货款下限与存款上限的基础上确定存贷款利率;2005年央行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等。这些措施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央行2006年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等。央行宣布于2008年2月18日起正式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参与机构从原来试点规定的部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拓展到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转型风险,也可称之为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利率升高和剧烈波动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行为变异所造成的风险。第二类是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风险,也可称之为恒久性风险。这种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市场利率正常波动致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的风险。
1.转型风险
(1)逆向选择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高风险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可能逐渐推出贷款申请者的队伍,由于高风险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这就是所谓的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原本厌恶风险的企业也倾向于改变低风险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更高风险和收益水平。这是因为随着利率的升高,从事低风险项目所产生的收益不足以应付巨额的利息,只有那些从事高风险项目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以弥补利息支出的增加。所以,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升高会诱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突增。
(2)市场竞争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而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直接体现则是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例如:印度尼西亚国有商业银行与私人银行之间的利率差距也由市场化前的11%缩减至市场化后的5.7%,到1990年两者的差距已不足1%。
2.恒久性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缺口风险是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布匹配,存在资产负债在数量和期限上的缺口,在利率波动时引起银行收益的变动。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或资产)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则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期限上的缺口将导致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是率风险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它起因于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到期日(针对固定利率产品)和重新定价(针对浮动利率产品)时间的差异性。若这种不匹配比较显著时,商业银行就会暴露在利率的变动风险之下。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根据我国目前的存贷款业务利息计算规则,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利息计算不受存款期内利率调整影响,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挂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由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浮动并每年调整一次。这样,一旦市场利率下降,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不会减少,而贷款利率却要在基准利率调整的当年或下一年度开始相应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随之下降,最终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从而引起银行利润下降,加剧商业银行破产风险。
(2)基准风险。基准风险产生于不同金融工具所收到和支付的利息流的非完全相关性,如由于生息资产利率与付息负债利率在调整幅度上不一致而引起的收益变动。当利率变动时,这种差异性将会导致具有相同期限的资产和负债间的利差发生变化。
(3)内含期权风险。内含期权风险的产生时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明显存在或暗含的各种选择权而造成的。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大多数金融产品都包含期权特征,银行存贷也隐含着借款人拥有选择提前归还贷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不受惩罚的权利。期权风险是指客户在利率变动时行使有利于自身的选择权而引起本金归还银行的时间提前或存款提取的时间的提前而造成银行收益的波动,因此,银行面临着与利率变化相伴而生的额外的风险。
尽管存贷款合同存在着相应的行使选择权的惩罚,但只要套利机会存在,这种提前偿付行为就会始终存在,更何况银行为留住优质的客户将不得不作出让步,最终承担风险的还是银行。隐含期权风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期权持有人的行为无法正确预测,因此,隐含期权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4)其他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还包括收益曲线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收益曲线通常时向右上方倾斜的,但是,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反向操作,短期利率有时会高于长期利率。这样,长短期利率倒挂,会对银行的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收益曲线风险。
此外,银行还面临表内和表外主要金融资产(工具)等产生的价值变动风险和现金流变化的再投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全面推行利率风险管理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参照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高效的利率决定机制、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和先进的利率管理信息系统。
(2)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模型。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己从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和现代的动态收入模拟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还不成熟,不可能直接运用金融业发达国家最先进的衡量方法,而应首先掌握其基本原理,运用其基本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因此,应重点研究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
(3)运用适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不仅可以调整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同时又不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头寸,解决一些运用敏感性资金缺口和持续期缺口模型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品种已高达1200多种,几乎可以说己经发展到“量身订做”的地步:从交易量上看,2002年国际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的交易市值为当年世界GDP的4.5倍。
目前,我国部分中资商业银行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己经涉足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2004年银监会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更加“有章可循”。这些都为利率衍生工具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加强研究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金融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金融产品的中间业务由于具有高盈利性、低风险性和收入稳定性等诸多优点,目前它与资产、负债业务一起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已成为衡量银行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以增强银行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者单位:北京银行投资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