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勇
五彩产生于何时,缘何产生,一直是古陶瓷界关注的焦点。过去认为,五彩产生于明成化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斗彩的派生物。不过这种观点后来因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一对宣德五彩碗而被打破。于是五彩产生的时间便从明成化上推至明宣德。近日。一批精美的宣德五彩瓷器现身,再度引起了收藏界人士对五彩发展演变历程的关注,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多年致力于五彩瓷器研究的鉴定专家钱宝城先生。
鉴宝:在有关五彩产生于何时的各种佐证中,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就是在西藏的萨迦寺发现并保存的两件宣德五彩碗,为何出自宫廷的瓷器会出现在西藏的寺院中?
钱宝城:明代宣德年间,中央政府指派景德镇的官窑制作了大量具有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瓷器、法器和佛像,作为礼物赐给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明实录》中记载。宣德二年四月(1427年),遣太监候显赍敕往乌思藏等处……带去了金织袈裟、禅衣、白金、文绮、绢、布、鞋袜、瓷器、法器等物。直到宣德四年四月(1429年)侯显等人才返回。
而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至今已有936年历史的萨迎寺。既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也是当时中央政府指派管理西藏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因此这些来自内地的瓷器会保藏于此。除了这些瓷器外,该寺中收藏的宋、元、明时期的文物极其丰富,有数万件之多。
鉴宝:这些宣德五彩瓷具有怎样的特点?
钱宝城:以西藏萨迦寺现存的两件青花五彩碗领衔的这批赍敕用瓷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釉下青花所用钴料是伟大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朗带回来的“苏麻禽青”料。青花呈色艳丽,稍有湮散,浓重处釉面下凹,有“铁锈斑”。有金属锡的光泽;其次,五彩的红色,红中含黑,这是其他时期瓷器的红色中所没有的特征:另外,瓷器上大多饰有梵文,体现了浓重的时代特色和宗教特征。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宜德五彩瓷器采用了青花与五彩相结合的工艺,在外观上与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颇为近似。可以说是明代斗彩工艺的前身。有别于成化斗彩,这些瓷器尚未使用成化斗彩的标准工艺——“双勾添色”。
鉴宝:这些赍敕宣德五彩瓷器主要的器型有哪些,其上书写的梵文又是什么意思?
钱宝城:除了碗以外,这批瓷器还有梅瓶、撇口罐、绣墩、盖罐等,其中小件多以青花料书写梵文。大件则刻写梵文。以收藏家边先生收藏的宣德青花撇口瓶和宜德五彩梅瓶为例,瓷器上刻写的文字共分三层,上下两层是印度佛教的种子文字,分别代表昆盧佛、不动佛、无量光佛、成就佛,宝织佛。中间这层为咒语箴言。意思是白昼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昼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三宝既佛、法、僧。
总之,这些工艺精湛、典雅大方的宣德梵文瓷器,不但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也见证了汉藏一统的史实,堪称奇珍,收藏价值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