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励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依然在向更深的层面蔓延,这促使国际资本、中国资源、成本市场、宏观政策等方面加速流动与整合,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也在迅速引导中国产业转移的梯度在向西部推进。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上上下下正在多方发力,各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科技、文化旅游、绿色资源等优势产业,试图借金融危机下东部产业加速西进之机,实现陕西大开发的新突破。
产业西进潮涌陕西
2009新年伊始,中国北车集团便气势轩昂,高举西进陕西之大旗。1月8日上午, 北车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原有10亿元投资的基础上,再追加60亿元。
中国北车集团自2000年进入西安,已先后累计投资10亿元,今年的扩大规模再次入驻,充分证明了西安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显示了在金融危机下,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西进的巨大优势。
根据这项计划,此笔共计60亿元的投资,将在未来6年内分步实施,到2015年,规划建设的两期工程将会全部完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到那时,西安将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轨道交通和风电装备的研制基地。
在当前金融风暴弥漫的情形下,作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北车集团,在西安的这次大手笔,无疑成为西安市政府牛年初始的一件喜事。为了与中国北车集团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西安市政府已经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了“中国北车西安产业基地发展领导小组”。
随着西安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西安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北车集团的牛年西进之举,只是陕西承接东部省份产业转移的一个典型例子。而2008年12月2日在深圳举行的陕深企业合作座谈会上,西安市签约了8个项目,迎接东部投资总额达88.33亿元。
据陕西商务厅数据,在此之前还有南京联创投资40亿元,在西安高新区建设软件外包基地和城市信息化项目;中兴新通讯携手美国莱姆纳投资15亿元建设环保设备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深圳华为投资18亿元建设全球交换技术支持中心及软件工厂;神州数码投资10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中兴通讯投资建设国内最大通信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等。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自2007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在陕投资规模都在逐年扩大。其中,广东、江苏、福建到位资金排名前列;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机械制造、能源产业、商贸、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子通信等产业已成为在陕的投资热点;此外,龙头产业、集约型大项目及产业链项目也相对增多。
“当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时,一些产业转移就必然出现,而西部地区无疑是最好的承接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赵守国教授如此解释。
在金融危机下,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及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东部发达地区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必然会更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加速西进成为必然。
承接西进,陕西要有所选择
“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大量吸纳各种生产要素,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曾这样强调。
作为西部桥头堡,陕西拥有资源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还具有地域优势,这为承接东部产业西进和产业扩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事实也一再证明,陕西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高科技等几个支柱产业,都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和重点。比如装备制造业因为国有企业比较多,汽车零部件、机床、高压输变电、鼓风机等等都比较占优势。而电子及连接器企业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源化工则具有后发优势,陕南的茶叶、蚕丝、药材等农产品有利于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的开发和加工,这些都可以形成一些优势的产业园区。
但另外一些专家对此却不甚乐观。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教授就说:“陕西的发展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单从静态因素来看,陕西的竞争力能够排在第二、三位。但衡量一个地区产业转移情况的要素,基本上有三个:第一就是投资额,包括本地投资和外地投资;第二就是企业数量,主要是每年新增的情况;第三就是项目的规模。这三个因素是观察一个地区产业转移形式最为直观的因素。”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正在编制《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该报告从农村、特色产业、金融、环保、企业、科教和对外开放程度等进行分析,对西部地区各省、区、直辖市的竞争力情况,建立起一本完整的“档案”。
而根据这些竞争力要素指标显示,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内蒙古、四川、重庆等地的竞争力较强,而陕西在其次。无独有偶,在此问题的研究方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联合完成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无论是综合竞争力,还是人才本体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商务环境、公共部门等等分项指标,作为陕西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会西安,没有一项进入前十名。
可喜的是,陕西政府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08年8月,拿出了规划,出台了第88号文件。这个文件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迎接产业西进是比较及时而准确的。
陕西2008年第88号文件要求,各地区要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过3~5年努力,全省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到5000个,引进省外资金突破3000亿元,初步形成20个工业产业集群,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协作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这项规划明确提出,陕西关中地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发展;陕北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加快推进与陶氏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资开发项目;陕南绿色资源得天独厚,重点在中医药、绿色植物等方面吸引外资,建设绿色产业基地;渭北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重点吸引外商投资于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加工业。
如此,陕西在产业优势获得政府明确的这一重要步骤完成后,从2009年开始真正精心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西进的一批产业园区,目标就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的加快落户。
而在金融危机期间,国家相关部委都在出台各项支持产业西进的相关政策,也给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增加了足够的信心。
同时,陕西省除了要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外,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还是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计划将用两年时间,努力打造出有吸引力的各具特色的引资格局。
正像赵守国教授所认为的那样,针对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陕西如何更好地承接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西进,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东部工厂和东部市场的迁移;对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陕西来说,对产业西进的承接,不仅仅只是为了要提高扩大投资额,而要对一些新入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必须挑挑拣拣;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吸收新的生产力,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产业关联转移,聚集发展,建成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陕西未来的长效发展。
迎接产业西进切忌“错位”
积极迎接产业西进,是陕西参与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促消费的新一轮发展的大角逐。同时,万不可忽视的是,就目前陕西承接产业西进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陕西期望的产业和东部欲转移的产业,目前还存在有‘错位现象。”赵守国教授认为,东部地区目前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多是对环保要求低、生产成本高、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产业;西部地区在承接过程中,东部项目主要是依靠西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满足资方降低成本的目的。
因而,针对西部有些地方政府引资的一个“法宝”,依然是土地价格和税收优惠,更有不少“为规划而规划”的引资项目。赵守国指出,按照“搞规划—建工厂—引进设备—等待市场”的模式,承接产业西进,发展西部,这恰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后果是很危险的。
“现在土地多,以后土地没有了怎么办?现在资源多,以后资源开采完了怎么办?”此种情况不能不让人忧虑,这是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向政府呼吁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东部进行产业西进的过程中,一些被东部淘汰或政府强行关停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也会在这次转移中随之而来。在这一点上,陕西一些地方政府以前的‘县域经济已经很落后了,不应该设置过多的框框,只要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都能纳入招商引资之列的观念,一定要坚决铲除。”赵守国教授对此强调。
曾经的“环境污染没有关系,先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上去后再拿钱治理污染也划得来。”这样的言语,以前经常可以在陕西各地方政府招商局官员口中听到。正因为这样的环保意识,西北地区曾经重要的“煤都”铜川,曾兴起一大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工艺技术落后的“小煤矿、小电石、小造纸、小炼铁、小石灰”企业,造成铜川市区粉尘污染严重,一度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对此“有切肤之痛”的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曾表示,“宁可发展慢一些,也不能随随便便给污染开口子”。据了解,为了确保铜川环境不再陷入以往的恶化局面,吴前进曾经拒绝过一个4.6亿的污染项目的引进。
但在陕西其他一些地区,却还缺乏这样的教训。陕西宝鸡一官员曾诉苦说,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当然愿意承接那些具有无污染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产业;但问题在于,东部地区那些能够产生高税收的产业又不愿意放开转移到西部来,为了加快发展西部经济,无奈接受这样的项目也是有的。因此,宝鸡某地方,早几年也出现了承接东部一些污染企业的实例,他们的“后悔药”以后会慢慢吃的。
同时,资金投入不足也成为产业西进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西部大开发,但是这些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14%左右,如果要改造陕西传统制造业,进行设备和技术更新,就需要大量资金,这几乎是西部各省份承接产业西进、进行产业升级的共同难题。
另外,虽然目前陕西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因区位特殊、交通等物流成本还比较高,产业链和聚集度不够强,使得一些重要的产业规模收益还比较小。
因而,赵守国教授认为:“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也是目前制约陕西企业承接东部产业西进的重要瓶颈,这是陕西产业至今仍然存在的一个最大缺憾。因为产业链不完整,对壮大一个地方的优势产业极为不利,只有那些能为东部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西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