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与东北解放战争(上)

2009-04-15 08:10
党史博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东北局黄克诚林彪

舒 云

在林彪去山东的路上,中央两改对他的任命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得知山东党政军负责人罗荣桓得了严重的肾病,亟需休养,决定派林彪到山东接替他。中央正式通知山东分局:林彪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政委。如罗荣桓因病休养,由林彪代理罗荣桓的职务。

为了尽快把各路将领送上前线,毛泽东派叶剑英与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协商,用飞机送他们到前线去。8月25日,林彪、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薄一波等20多人登上了绿色机身的道格拉斯运输机。这种飞机有两个螺旋桨,起飞要靠人推动。里面的座位是短小的铁架子,坐在上边头都抬不起来,但总比走路快多了。飞机于上午9点多起飞,飞了4个多小时,通过日军占领区,总算顺利到了太行腹地的黎城长宁机场。因机场太简陋,飞行员转了半小时才安全降落。太行军区早就接到通知,平好了一大块地,对外说是大操场,实际上是简易机场。这是中共在敌后的唯一机场。

林彪到太行八路军总部后,和早几天来的叶群会合,住了一周左右,接着往山东走。9月上旬,在从河南境内越过平汉路时,冀鲁豫军区派来了一个班的战士迎接。还好,一路上并没发生什么意外。越过平汉路走了七八里,与一股敌人遭遇了。由于事发突然,且又是在夜间,大家忙乱了一阵。

忙乱中,后面嚷嚷林彪的女儿林豆豆丢了,保护林豆豆的林彪的警卫员董科生也不见了。陈毅急忙布置王参谋回去找。林豆豆是叶群的第一个孩子,叶群哭得昏天黑地。所幸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很快董科生抱着林豆豆赶了上来。这之后,董科生不敢让挑夫挑了,自己抱着林豆豆走了一夜。第二天,冀鲁豫军区派汽车来接,半路上汽车被陷住,只得又找马驮。到了濮阳冀鲁豫军区所在地,休息了几天。

9月12日,中央致电正在重庆的毛泽东:是否考虑派一个得力的军事指挥员去东北?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林彪。9月19日,刘少奇在电报中说: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同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转张云逸、饶漱石:同意陈毅、饶漱石去山东,罗荣桓、萧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越快越好。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所以党中央下最大的决心,调2万名干部到东北,中央政治局委员13人,到东北4人;中央委员77人,到东北21人。这是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跨大区干部调动,表明了抢占东北的决心。林彪在半路上接到中央电报,得知了自己的新职务,但还没有到任,又被中央改派东北。

9月22日,林彪致电山东分局、华中局并转中央:为坚决执行军委的意图,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的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军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因此我及萧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9月24日,林彪又致电军委,表示将以最大努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务,并告动身的具体时间:我与萧等现在濮阳军区,拟25日动身经冀南、冀中、冀东,需时月余可到。在濮阳几日,林彪已经开始思考争夺东北的问题了。

10月11日,林彪在冀东接中央电报,命令他急到沈阳协助彭真指挥作战。

林彪很快动身了,经河间、霸县,于10月18日越过北宁路,19日抵达香河以南。与林彪同行的还有警一旅,三五九旅刘转连、曹里怀部等。路上,由曹里怀的一个团护送。路过冀南解放区南宫县时,当地连夜赶修公路,准备迎接大军。其实他们既无车也无炮。

10月25日,林彪抵达山海关,东北局派火车迎接。

毛泽东找不到林彪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忙着接收中原,认为东北这块“肥肉”已经炖在“锅”里了;而打进东北的苏联红军在美国的压力下,将很快退出。如此一来,东北成了“真空”。

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了《关于集中主力与国民党争夺辽宁、安东的方针》。10月23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毛泽东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沈阳。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

可是,中央电令林彪速去沈阳10多天了,林彪却音讯全无。部队陆续都到了,群龙无首怎么行?10月30日,中央连发两电询问。先是毛泽东问彭真:“林彪现在何处?”接着刘少奇致电林彪:你们现在何处?中央前电要你们即速赶到沈阳,收到否?你们意见如何?久未得复,甚为焦念。现美蒋军急于在营口、葫芦岛登陆,苏军恐怕难以拒绝,我军必须坚决阻止蒋军进入东北。在此情形下,冀东战略地位已不如沈阳重要,望你们星夜赶去沈阳指挥作战。

其实,林彪已于10月27日乘火车到达锦州,第二天到了沈阳,与东北局的彭真会合。只不过此时林彪还是“光杆司令”,连电台都没有,所以没有与延安联系。

10月31日,为建立统一的指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命令,同意东北局10月22日提出的干部配备方案。

因为苏联与蒋介石签订有条约,不允许八路军在东北活动,进入东北的部队只得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行事,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为第一、第二政委。

这时候,中共中央和东北局都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甚至喊出了“最后一战”的口号,似乎在北宁路打几个好仗,和平就手到擒来了。表面看,东北的形势对东北人民自治军很有利,也确有独占东北的可能。华北根据地控制着通往东北的主要交通干线,华东根据地也可以配合,而蒋介石却远在大后方重庆,鞭长莫及。但实际上,东北问题非常复杂,牵涉到“三国四方”(美国、苏联、中国及其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国民党有“交易”,美国又帮助国民党运输美式装备和打过硬仗的主力军。

林彪致电毛泽东,提出第一期作战设想

11月1日,国民党第十三军被塞进31艘美国军舰,在秦皇岛登陆,开始进攻山海关。

东北人民自治军的部队来自全国各地,长途行军疲劳不说,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他们面临的局面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有些主力部队还缺枪少弹。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但到东北后发现,仓库里的新枪都被新发展的部队拿走了,他们现在只能以血肉之躯铸“长城”了。

这样的情况怎么打大仗呢?11月3日,林彪专电毛泽东,提出第一期作战的预定方针,即争取时间,掩护主力在东北接收武力并装备训练部队,进行地方工作,建立城乡政权,以小部队消耗登陆的顽军。11月5日,林彪再电毛泽东,提出第一期作战拟分四个环节:第一,在海口(不知敌人攻哪个海口)无绝对把握使敌主力后撤;第二,集中主力消灭其一路;第三,对其他路敌人予以迟滞牵制;第四,进行沈阳大保卫战,以一部守城,主力控制于适当地点,打敌之攻城顽军。

11月13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也在秦皇岛登陆,配合第十三军进攻。

11月15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人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

11月16日,因敌众我寡,山海关被国民党军攻占。东北人民自治军新编的三个旅还没有整训即开赴前线,在兴城、锦西一带节节抗击,但不能阻止敌人前进。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十三军和五十二军沿着北宁线向锦州、绥中扑来,后面还有几个军跟进。战事紧急,东北局决定让林彪到辽西前线就近指挥。11月19日,林彪离开沈阳,带着罗荣桓移交给他的苏静(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参谋处兼情报处处长)、李作鹏(时任作战处处长)等指挥班子和电台,分乘两辆敞篷车上了前线。在锦州附近的江家屯,由于司机逃跑,林彪只好裹一件以前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黄呢子大衣,骑马前行。

林彪不同意拒敌于东北之外

11月21日8时,林彪在锦西前线急电中央军委:连日来我在兴城、锦州一带所见所闻,我部队参加作战者疲惫涣散,战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梁(兴初)师刚到,黄(克诚)师尚未到,远落敌后。各部皆疲劳,武器弹药不足,而未得到补充。衣鞋缺乏,吃不惯高粱。缺乏用费,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常不了解,通信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地方群众则未发动,土匪甚多,故迂回包围时,无从知道。敌人利用我以上弱点,向我推进,并采取包围迂回。根据以上情况,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这是林彪到东北后发出的第一份比较重要的电报。

林彪认为打大仗的条件不成熟,但中共中央和东北局还在想着控制中长路和大城市。11月22日,一封署名中共中央的电报仍要求全力歼敌两个军。电报中说,据报蒋兵无斗志,如我以全力坚决打击之,是能大部或全部加以消灭的,这是决定大局的斗争。

林彪没有大功率电台,无法与延安联系,近一周积了一堆电报,就是发不出去,直到12月3日,才向中央汇报锦州战况。林彪说:我因对敌情不明,于11月27日占高桥、塔山,但却扑了个空。旋即分三路向锦州西北追击前进,于30日黄昏到达大茂堡一带。得知敌一个师在锦州以北30里一带,当即决定次日攻击。但有的部队未收到电报,故兵力未能照计划赶上参战。只有不到4个团的兵力,战场上缺乏电话联络,不能配合攻击。顾虑到锦州增援,故脱离敌人。

虽未达到目的,但此举吓得杜聿明直冒冷汗,窝在锦州20多天,没敢再动。

这时林彪的电台与各部队还不通,他请军委转达,自己带参谋前往锦西江家屯与黄克诚会合。黄克诚与东北局联系不上,便决定按原作战命令与国民党军打仗。他带领各旅干部勘察地形时,碰上林彪派来联络的李天佑,才知道林彪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在离他们只有10公里的村子里。

黄克诚当面向林彪陈述了建立根据地的建议,林彪当即采纳,并命令黄克诚师转移到义县、阜新一线发动群众。不久,国民党军向义县进攻,林彪和黄克诚撤到阜新。

国民党军又向阜新进攻,黄克诚建议林彪先撤,林彪遂率山东梁兴初、罗华生两师及新四军三师七旅,撤到康平、法库一线。黄克诚留十旅和独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东西一带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苏静回忆: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而杜聿明连林彪和江拥辉通的一次电话内容都搞到了。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11月24日,上级通知:国民党可能派兵袭击沈阳,我军准备在沈阳城与敌人展开巷战,以保卫马德里的精神保卫沈阳。每个干部都发了步枪、手枪和手榴弹。11月25日,林彪两次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部队绝大部分离开城市,以延吉、临江、通化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形势危急,但东北局个别领导却恋着大城市。最后林彪火了:谁想占沈阳谁占,我可要把部队撤走了。接着,林彪指挥部队先后撤出绥中、兴城、锦西等地。

本来,林彪提出想在锦西山地打一个大歼灭战,但此时锦西决战已经没有意义。林彪放弃以沈阳决战为中心的第一期作战计划,采纳黄克诚的意见,主动放弃锦州,撤到义县、阜新一线,开展群众工作。

就在林彪离开沈阳的那天,苏军将中长路沿线及城市全部移交给了国民党。

11月26日,国民党军占领锦州、义县。中共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部队损失也很大,从山东来的一个连120多人,病的病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

林彪、黄克诚、罗荣桓、张闻天、陈云等,都先后向中央提出过放弃大城市的意见或建议。

11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

建立根据地的工作迟迟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12月5日,彭真致电中央军委并林彪,提出除北宁路作战部队外,我仍可以集中3万至4万主力争夺沈阳,并可集中1万主力再夺长春。同一天,高岗和陈云复电否定:我独占东北已经不可能,因此不应以争夺沈阳和长春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而应以控制长春铁路两侧地区,建立根据地;利用冬季整训15万野战军,建立20万地方武装,以准备翌年春天的大决战。

12月7日,中央复电:我企图独占东北,特别是独占东北一切大城市已经肯定不可能。我们目前不应以争夺沈阳、长春为目标布置一切工作。

12月11日,林彪发出关于今后工作方针的长电,建议对东北斗争须作长期与大规模打算。以部队现状勉强打仗,则结果多不佳。准备度过整个冬天,在明春再集中打大仗。

12月13日,林彪又两次建议,应着手歼灭土匪和建立根据地,并提出了建立根据地的重点地区和时间。12月19日,林彪又发一电,要求对他的前几份电报予以研究,给予指示。

12月24日,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同一天,刘少奇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东北情况我不会比你们更清楚,但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你们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乡村,如果顽军一旦控制大城市,你们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时,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动。你们今天必须放弃争取东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图。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12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指示电: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就是说把大城市让给国民党,我们丢掉汽车,脱下皮鞋到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根据地。这是东北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

可是,正当林彪准备把部队分散时,中央根据当时与国民党谈判的结果,又要他主动出击。面对这个转变,林彪表示怀疑。

1946年1月5日,林彪电询中央: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在东北主力目前应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仍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明年之进攻。盼复。

1月6日,中央回电:国内和平有望,目前阶段并可能是最后的一战。

1月10日,林彪向中央报告:根据中央8日、9日的部署,此间作战部队决定明天开始出动,向阜新、新立屯一带前进,消灭留在该地之敌一个师。

然而,刚与敌人交上火,情况又有了变化。1月12日,刘少奇以中央名义向林彪、黄克诚连下三道命令:你们对顽军进攻务必于1月13日24点以前停止,否则违法。林彪很不理解:国民党军已经分散,我集中兵力很有把握取胜,现在却要停止。1月14日,林彪致电中央,提出一大堆疑问:我驻军地区与城市,顽军是否有权进驻?如有权进驻,则我之后方即难设立。倘顽军开入后,实行高度分散,以合法地位控制政权,限制群众运动,则我既不能在军事上打他,又无合法地位进行群众工作。如我无政权、财权,则部队衣食、供给如何解决?如我无一定的整块立足地区,则顽军一旦翻脸,我岂不无立足地区?

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坚决要打一仗。1月15日,他请示中央:以现在敌之分散情况,我们如配合热河部队采取各个击破方法,消灭杜聿明全部,夺取锦州有充分把握。望中央速考虑,是否让我们开始攻击。我意最好利用国民党对东北问题拒绝谈判以前,我们开始攻击。中央答复:国民党在各方面已遵令停战,15日只个别地方有战斗。你们现在绝不要攻击。

秀水河子打了漂亮的一仗

然而,国民党方面玩两面手法。在谈判的同时,杜聿明下令兵分三路扫荡铁路沿线,北路向法库县城西的秀水河子等地进攻。我方的电台直接抄下了敌人的电报并破译。林彪很高兴,决定在秀水河子打一仗。以前都是中央供给情报,现在自己也可以获得情报了,打胜仗就有了把握。

2月9日,林彪在秀水河子的小学教室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说这一仗不能避免,这一战的意义是争取我军在东北的地位。只有浴血奋战与辉煌伟大的战果,才能较多地分给我们以生存的根据地。林彪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建立根据地。

2月10日,林彪亲自向山东军区一师和新四军七旅布置作战任务。这两支部队都是一一五师的老底子,尤其是七旅,红军时期林彪曾在这支部队当过连长。林彪对梁兴初和彭明治说:这一仗关系重大,必须打得很艺术、很坚决,切不可鲁莽草率。一向少言寡语的林彪,这次讲得特别仔细,反复谈他琢磨出来的“一点两面”战术。

2月11日,敌十三军八十九师二六六团进至秀水河子,与二六五团会合。林彪认为:该部远离主力一天的路程,我军在力量上占优势。2月13日,林彪下令山东军区一师和新四军七旅包围秀水河子。当晚10时发起总攻,14日破晓将1500多敌人全部消灭,还缴获了38门炮、100余挺轻重机枪等。

国民党军不敢再轻举妄动,暂时停止了前进。杜聿明连夜给蒋介石发电报,认为秀水河子一仗,表明共军日益强大,战略、战术机动神速,非增加兵力不可。

毛泽东发来电报:甚喜。在顽敌进攻下如能再打两次这样的战斗,国民党将不得不承认我在东北的地位。可惜,秀水河子的运气不再,沙岭子失利后,接着保卫抚顺、本溪、丹东、辽阳,保卫一个丢一个。

四平保卫战大伤了元气

这时候,建立根据地仍然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延安还是在想“和平民主新阶段”,还是想与国民党平分东北。这样,就要把国民党军阻在四平、本溪。3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为配合我党同国民党的谈判,在苏军撤退的同时,不惜牺牲,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市及中东路全线。为此目的,我应力争阻敌于四平以南。这就有了四平保卫战。

四平要不要守,守到什么程度,毛泽东和林彪有分歧。按林彪的意思,他不会在四平这棵树上吊死,但还是要服从全局。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在铁岭至四平之间,林彪指挥部队运动防御,节节抵抗,掩护部队向四平地区集结。

4月初,林彪抵达四平。4月4日,林彪致电中央:决心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作战。4月6日,毛泽东回长电,认为非常正确,并强调: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在所不惜。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

战略重镇四平,是长春和哈尔滨的南大门,东北纵横两大铁路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北民主联军要保住北满的半壁江山,不得不在四平决战。不仅毛泽东发出死守四平的指示,蒋介石也发出手令,说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四平街一役,奠定收复东北之基础。

只有林彪不这样认为。4月11日,在给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林彪说: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以及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应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

4月13日,毛泽东急电林彪: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华后东北可能停战,国民党方面必于数日内尽力攻夺四平、本溪。望注意在可能的条件下,击退其进攻,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谈判。

4月上旬,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陆续抵达四平地区。战前,黄克诚在林彪征求意见时提出,先打三路中较弱的一路,这样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林彪采纳,部署以四平为中心,组织三道防线,把主力放在城外,寻求运动中歼灭敌人。第二道防线在四平城边坚守,城中只留少数兵力,准备打巷战。

短短几天,毛泽东连续给四平前线发来十几份指示电。4月20日,连发三电。4月21日,又连发三电。4月22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

然而,守城部队可支持不住了。黄克诚一连给林彪发去几封电报,建议从四平撤退。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退。黄克诚急了,于5月12日干脆直接给中央发电报,就四平保卫战及东北局势提出意见,请中央考虑,结果还是石沉大海。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与毛泽东谈起四平保卫战,毛泽东说固守四平是他决定的,黄克诚说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4月底,国共双方都同意组织联合政府接收长春。4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时局正在变化,明后日可能签订停战协议。目前不要向敌人举行大规模的进攻,但同时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争。而就在这一天,蒋介石拒绝马歇尔和民主党派的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杜聿明决定先攻本溪,再攻四平。

像四平这样大规模的阵地战,过去从来没打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政治仗。林彪虽然不同意保卫四平,但此时已经无可奈何。他提出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毛泽东同意,赞扬这是一个勇敢的计划,并提醒他多加两个旅。但敌众我寡,敌人还是占了本溪,向四平进攻。

塔子山是四平左翼防线的要点。山不大,但居高临下,可以控制四平东北一线的阵地,如果失守,等于抄了东北民主联军的退路。李作鹏曾回忆说:至5月17日,敌已占领我军335高地、平岗以及哈福等阵地。5月18日,敌新六军在大量飞机、大炮和坦克配合下,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我塔子山阵地。林彪本来让塔子山再支持一天,至此只得改变主意。他沉思一会儿,说是转移的时候了,敌人在四平已碰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现在给他个包袱背上。我们已经大量消耗了敌人,并赢得了时间……

再不撤退就被敌人包饺子了,林彪决定一边撤一边向中央报告战场情况。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回电: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不应分散。究应采取何项方针,由你根据情况决定。

毛泽东的电报到达时,四平早已是一座空城。韩先楚回忆说:我们深夜悄悄退出四平。第二天一早,蒋军还不知道,又用大炮轰。到下午,他们才占领四平。

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至此悲壮结束。

林彪连哈尔滨也准备放弃

公主岭至长春一线无险可守。5月19日,林彪与彭真、罗荣桓等在范家屯会合,讨论今后的作战方针。有人主张继续坚守长春,不能再退。林彪不同意,主张撤到松花江以北。他说,长春人口近90万,防线数百里,需要大量守军,如敌人先围城,同时集中飞机、大炮掩护步兵攻一点,我则可能既不能守城市,又丧失运动战的机会。罗荣桓同意林彪的意见,也力主撤退,说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如果守长春,敌人从梅河口沿奉吉线插到吉林,就会把我们的后方打个稀烂,不但长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满蒙古大沙漠不可。

东北局最后决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尔滨。

5月23日,毛泽东电令彭真、林彪:一、望坚守公主岭;二、如公主岭不能守,应坚守长春,以待谈判;三、立即部署公主岭及长春的守备;四、我们正在南京谈判让出长春,交换别的有利条件。但必须守住长春,方利谈判,否则不利。

林彪当日回电:我军自四平防线撤出后,连日一面抗击敌人,一面进行转移,白天受敌机轰击,行军多在夜间,部队甚疲惫,被敌人切断掉队的甚多,目前无法组织兵力进行战斗。已令各部如遇敌时,则向敌进路的侧面转移,避免单独决战。现具体敌情及各部具体情况均无法得知,我电台正在转移中。彭真回电:长春方面幅员广大,周围地势平坦,我兵力不足,不可能固守。为避免被迫作战,我们决定撤出长春。昨夜退出,现已抵哈尔滨,林仍率主力在前线指挥。

1946年初夏,是东北战局最困难的时候。四平、长春相继失守。撤退时,林彪身边的作战科长带实力统计表投敌,暴露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困境,国民党军乘机猛追。

罗荣桓回忆:从长春撤到哈尔滨时思想很混乱,全军不知所措。这个仗,打得可真被动。我们一个劲撤,敌人在屁股后一个劲追,像拖了根尾巴。有的部队跑不赢落到敌人后面,部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林彪一路撤向哈尔滨。本来敌人很容易追上,为什么没有追上?国民党军打的是正规战,追一阵,架起炮来轰,然后再追。东北民主联军派小部队挡一阵,然后就跑,这就跑远了。

6月1日,林彪分析:以目前我军之涣散状态与北进之敌作战,则可能造成败仗,失去哈尔滨。6月2日,东北局致电中央,准备放弃哈尔滨,摆脱被动,休整部队,并部署各地独立坚持。6月3日,毛泽东回电同意: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的方针,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的指示,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战事第一,毛泽东把重担交给了只是中央委员的林彪

从沈阳、锦西、阜新、法库、抚顺、四平撤退到吉林,再到九台,林彪身体就垮了,到舒兰病倒,高烧不退,饭也少,觉也少。林彪没进哈尔滨,而是住在哈尔滨东南100公里的五常。杜聿明侵占四平、长春、吉林后,想一鼓作气拿下哈尔滨。哈尔滨当时很紧张,东西都装上了火车,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后勤部也转移到佳木斯。林彪认为松花江以南的城市都可以给敌人,哈尔滨、齐齐哈尔也可能失守。部队应考虑向敌侧后和后方运动,一度甚至有南下到辽南打游击的设想。林彪对开展运动战信心十足,认为敌人越前进就越分散,对我越有利。敌人占了就要守,这么多城市守起来,兵力就分散了,我们就可以各个击破。敌人背得越多越好,拖得走不动了,我们再来一个一个地吃掉它,必能造成东北大规模的胜利。

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他派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到沈阳督战,说只要拿下四平,谈判就有了面子,不必再占长春。而杜聿明坚持要打长春,说现在停战对共军有利。长春是东北首府,小丰满水电站是东北最重要的电力来源,如果被共军控制,整个东北的用电都成问题。杜聿明说有把握打下长春,白崇禧不得不同意。

东北的军事斗争,有两个非常危险的时期。1945年冬沿北宁线的作战,如果当时过早与敌人决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就是这次四平撤退,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那就很危险了。幸亏山东战场上大打起来,救了东北。占领长春后,杜聿明也顾虑战线太长,停了下来。东北民主联军这才在哈尔滨站稳了脚跟。

毛泽东电告东北局和林彪,立即部署坚守哈尔滨10天,至要至要,并要林彪到哈尔滨主持。四平保卫战后,东北局掌握大政方针,林彪专管战事,指挥上不统一。毛泽东认为要明确一下。他电告林彪并彭真等,东北停战问题由林亲自掌握,并决定应付策略。虽然东北有彭真、高岗、陈云和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彭真和陈云还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但毛泽东仍把重担交给了只是中央委员的林彪,毕竟此时的东北战事第一啊。

6月16日,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为中央起草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分工的决定中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峻,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

接到毛泽东指示,东北局派高岗和谭政到五常,接林彪回哈尔滨主持工作。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东北局黄克诚林彪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浅论彭真在东北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