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江
拥有53万亩耕地的绥滨农场,在农业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到2008年,全场粮食总产一举突破了6亿斤,3年粮食增产114亿斤。探究其中的奥妙,农场场长侯新华感慨地说:“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技化,只有不断增加科技储备,才能更好地释放土地产能,最终破茧化蝶,展翼腾飞”。
农业“大观园”催生科技“大硅谷”
每逢夏季,走进绥滨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荷花池中鱼儿畅游,喷泉与拱桥交相辉映,满眼青翠欲滴的稻田令人惊疑来到了江南水乡。而“大观园”里琳琅满目的瓜类、蕃茄类、葫芦类等蔬菜,在让游客新奇、垂涎的同时。还领略到了“高精尖”农业新技术的魅力所在。对此,农场党委书记于治臣介绍说:“这是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我们着力打造休闲观光、科学试验、技术推广、新品繁育、现场教学、企业孵化等6项功能带来的结果”。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对技术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绥滨农场把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为突破口。实施了“以园带田”为技术核心的科技园区建设,形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江水灌溉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机械示范园区”和“智能化育秧大棚园区“四个类型”,园区年均培训农民1200余人次,接待观光游客4700余人次。
随着园区功能和种类的日臻完善,他们又与省农科院、八一农大等科研单位展开“强强合作”,每年在科技园区承担各类试验、示范课题以及新品种试验展示等200多个技术项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一批国家级高新农业科技也纷纷落户园区。使农业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68%。园区成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展示和传播的科技“硅谷”。
科技“软实力”提升农业“硬指标”
以园区规模化和技术集成化推动“带农”实践创新。这是绥滨农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又一成功经验。这个农场地处三江平原两江交汇三角地带,地势较为平缓。境内黑龙江、松花江和蜿蜒河绵延66公里。结合地理特点,他们针对水田面积最大的实际,利用“引黑工程”,配套实施多项高产栽培技术,新建了一处占地达10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延伸区”。实施了水稻千亩高产攻关示范和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新模式示范等技术项目,为农场和周边村镇辐射推广栽培新技术18项,农机新技术12项,辐射推广水稻叶龄诊断,水稻钵育摆栽,玉米行间覆膜等先进技术近30万亩,为周边村镇推广先进技术10亩。
园区科技“软实力”转化为创新成果,带动了农场农业发展“硬指标”实现跨越式攀升。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功推广,使亩产量提高15.6公斤,为农户亩均节本增收28.6元,年增效益750多万元。在黄豆市场滑坡的情况下,这个农场引进新技术发展的高异黄酮大豆,更是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4元的价格全部销售一空。截至目前,绥滨农场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95%以上,水稻单产水平达到8.9吨,玉米单产达到9.8吨,平均亩产和亩效益两项硬指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递增。种植业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农场被授予“全国水稻生产示范场”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等多项殊荣。
企业“孵化器”培育经济“新引擎”
在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功能的辐射带动下,绥滨农场大农业不仅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和快速地集聚资源,而且还把一批中小企业逐步融入“现代农业圈”,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引擎。“大成酒业”借助园区新技术培植的优质玉米,成功开发出“绥农白酒”,产品不但在周边市场十分俏销,还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市场。看好现代农业技术和品质等优势以后,龙圆米业、北大荒米业、博源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也相继在农场“安营扎寨”,每年超过10万亩优质原粮可实现就地转化,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今年,他们又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一处占地48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内部还新建一座2000平方米科技楼,集农业科研中心、智能日光温室、高标准水旱田试验区、休闲娱乐场所于一体。
新思维激活了新科技,新科技激活了新引擎,在科技带农“三部曲”理念的引领下,这个农场今年粮食总产将达到6.4亿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10%。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绥滨农场现代农业正踏着市场的节拍,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