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宏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局党委提出的加快构建垦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要求,笔者结合黑龙江绥化垦区的局情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际。以把绥化垦区建成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垦区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总趋势。强化统筹城乡党建意识,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人才培养、党员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加快推进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构建步伐。
一、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就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融合。从而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和文明的过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新格局。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自然也包含党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具体地说,就是适应垦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和场县共建的需要,在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打破场县(乡)区域界限。改变场县(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状况,及时对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通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场县(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大统筹”,努力形成场县(乡)共建的组织体系,有效地整合场县(乡)党建资源,对场县(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实现场县(乡)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和全面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
二、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是适应党中央、省委和总局党委提出的构建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吉炳轩书记和栗战书省长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垦区要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2009年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栗战书省长希望垦区努力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当好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争当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先锋队,创建好党的建设模范区,为全面开创我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垦区作为农业战线的国家队。是国家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和“城乡一体化”的初始试验区,总局党委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适时提出了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因此加快构建垦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完全符合垦区具体实际的,对绥化垦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绥化垦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是绥化垦情和加强党员管理的需要
黑龙江垦区各场地域比较分散,基本遍布于全省各地市。绥化垦区辖区更是分散,战线长,纵贯黑龙江省900公里;所辖8个农(牧渔)场,分布于绥化、伊春、大庆三个地级市九个市(县),多数农场与所在市县乡(镇)相毗临,交错分布,北部嘉荫农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部肇源农场与吉林省接壤。虽然绥化垦区基础差,底子薄,但绥化垦区上下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打造“影子垦区”的要求,努力践行绥化理念,各项工作不甘人后,在推进场县共建、区域发展上更是积极主动沟通,在跨区作业、良种供应、道路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教育和卫生资源共享等方面与所在市县(乡)紧密联系,场县共建领域和效果显著,这些都为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前提条件。绥化垦区多数农场的住户和周边市县(乡)的住户也存在着交叉居住现象,来农场打工、经商的居民、党员在不断增加,党员流动性较大,从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方便党员参加活动出发,基层党组织设置也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这些对整合党建资源、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提出新的挑战。
(三)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创建党建模范区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要求垦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在党的建设上也不能落后。也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把垦区建成党建模范区,是总局党委着眼于垦区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抢抓历史新机遇,加快垦区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向各级党组织提出的新任务。在创建党建模范区的功能定位上,针对地方县(乡)基层党建工作来说,应把垦区建成党建工作典型经验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经验与成果展示区,这样才能展示出垦区的整体党建实力和水平。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创建党建模范区的一项有效载体,必然会使农场与所在市县(乡)在基层党的建设上实现资源共享、党组织共建、流动党员共管、党的活动共同开展的良好局面,不仅能带动周边乡镇基层党建工作,还有助于垦区自身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保证措施
(一)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场县(乡)一体的党组织覆盖体系
适应垦区“三化”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场县(多)系统型、行政化、单位式的党建管理模式,按地域分布、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特点,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联结场县(乡)、灵活多样、覆盖辖区全体党员的组织体系,拓宽场县(乡)党组织网络,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一是设立联建型党组织。积极探索管理区与村、企业和农场社区与乡镇等联建模式,推进场县(乡)党组织全方位联合;探索“1+2”党建工作模式(农场党委+县(镇乡)党委+管理区(村)党组织),形成纵横融合、有机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二是设立产业型党组织。打破地域界限,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推行“公司+支部”、“协会+支部”、“专业合作社+支部”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增强党组织对新经济组织的调控力。三是设立流动型党组织。通过探索和创新以上三种场县(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以此促进场县(乡)基层党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等载体相融互动,
实现场县(乡)联结,构建起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二)推进党建资源共享,建立场县(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取向。就是推进城乡党建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综合运用,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以场(县)带乡(区)、以区带村的场县(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统筹调配党建资源要素,坚持以场带乡、以区带村,实现场县(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依托各挂帮单位在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场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与管理区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和“手挽手”活动,帮助农村和管理区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实现场县(乡)互学共享,鼓励农场、县城或者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村和管理区联姻,通过建基地、建企业、建协会等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垦城镇化、农户市场化进程,共同推进农场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互惠共赢。围绕发挥作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整合农场和县市远程教育、职业学校、职工业校、社区服务中心、职工活动中心等资源,重点抓好党员干部技能培训:建成覆盖场县(乡)的党建信息网络,以信息化促进场县(乡)党建联动发展。
(三)加快党员干部优势互补、建立场县(乡)一体的党员干部互动体系
农场与地方的党员干部各有优势,能否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对推进场县(乡)统筹发展至关重要。要推进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垦区的优势,推广绥棱农场的做法,建立党支部副书记互挂机制;借鉴行政干部挂职锻炼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场县(乡)机关干部,农业、农机和畜牧兽医等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管理区和乡镇挂职锻炼,双向交流,互相促进,在学习借鉴地方先进管理经验、市场经营意识的同时,推动垦区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优势、发展理念、服务向农村渗透延伸,以此对外树立农场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和利用农场现代化农业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以高标准生产现场为基地。在田间地头对地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水平:利用农场和县市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大力实施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本领;注意发挥退休后回场居住的党员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带薪回场任职或领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搞规模养殖等等。发挥余热;从地方积极引进人才,注重培养人才,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带动农场职工致富的产业带头人:积极引导大学生到管理区工作,组织涉农专家、学者深入管理区和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及时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党建资源在场县(乡)之间合理流动,发挥党建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人才共育机制,在党员发展、先优评选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培育。
(四)实施多元联动服务,建立场县(乡)一体的党员联系服务体系
打破服务分割,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变单一服务为多元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独立服务为联动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在农场社区、乡镇(街道)、管理区和村党组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在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建立党员服务点。努力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党员服务网络,实现党员活动区域化、服务社会化。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健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做出承诺、党员为群众服务做出承诺的“双服务承诺制”;打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亮牌、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场(县、乡)的优势产业,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带领区域职工群众致富的能力,并积极为区域内职工群众提供政策、资金、信息支持。完善党员考评办法,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五)健全关爱机制,建立场县(乡)一体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定期开展“送温暖、送关怀”活动。对辖区内的党员,要打破组织隶属关系,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感情上慰藉。增强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优越性。在送温暖的同时,不仅要为困难党员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还要送政策、送技术,为困难党员提供致富政策,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树立他们致富的自信心。实行党员“五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访、党员生活困难必访、党员不履行义务必访、党员不参加集体活动必访、群众对党员有意见必访,真正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党员的心坎上,为辖区困难党员提供应有的帮扶。
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需要垦区上下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构想,本着提升自我、示范周边的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快更高层次的党建资源统筹整合。区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推进场县(乡)党建工作不断上台阶。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