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启示

2009-04-14 04:38
中国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德育

王 瑞

德育是一直作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工作来抓的。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难点。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蓬勃开展,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断被认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反思学校德育,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导向,以《教育学》《德育学》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是一个培养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和良好道德品行的好公民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其中尤其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个体个性的塑造和身心全面发展。它更强调学生兴趣、需要、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问题。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有区别。德育工作主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按照社会规范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它侧重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有所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有益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成长。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有差异。德育工作目标是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好公民,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日常道德所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排除心理困扰,矫治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挖掘其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维护其身心健康。

(4)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教育方法上会有差异。德育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居高临下的灌输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教育中采用行为训练、测验、干预、角色扮演等方法,而这些方式具有自助性、体验性等特点。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上述区别,说明两者是相互独立、各具特色、不能替代的。但不可否认,它们又有一定的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为教育整体服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教育而言,在教育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人的素质是整体,因而对人的教育其实也是一个整体。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两者都是为教育的整体服务的。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其工作的内容都是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作用对象的一致导致两者必然会产生联系和影响,所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存在关联。

(2)德育中道德品质的形成要以心理认知为基础。德育的发展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过程展开为基础。学生要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必须具备对外界问题的观察、思考、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没有认知发展,没有行为能力发展,没有意志的磨砺,何以形成高尚的德性品质呢?显然,心理认知的发展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心理认知的发展。同时道德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也是学生心理过程展开的过程;没有心理活动,社会规范的真正内化就无从谈起,因而心理认知、心理丰富性、心理过程是德育工作展开的基石。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元价值文化冲击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出现了许多困惑和烦恼,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孤独、抑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杀人、自杀等诸多恶性事件发生。实践证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增加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补充。

(4)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有类似之处。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操作途径上,都要通过课程渗透、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学校配合等进行实施;同时,在榜样示范、活动参与等方式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内容和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有区别,因此两者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替代;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又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启示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提醒我们可以借鉴、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切实为有效地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支持。根据中小学德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中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让学生参与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谈话沟通、心理换位、行为训练等合作的、民主的协助过程来开展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路,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求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营造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校园心理环境。同时,德育应该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合理的扩展和延伸,在关注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的同时更重视他们的心理品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实施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成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心理的丰富性和健康水平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灌溉德育的养料才能有所收获。相反,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感知爱和给予爱的心理能力,你如何让其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情怀呢?一个学生如果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的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基本条件。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心理发展、心理健全、心理的丰富性和心理过程的展开为基础。因而在实践中,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分开,应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道德教育的部分目标。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要把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体现为学生心理矛盾展开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再好的德性,再高的智慧,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德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方面的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让广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德育工作开展的内容。同时德育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传统德育往往忽视了学生最基本人格素质的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扩展了德育工作领域。所以,在德育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入。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基础方面的支持和保证,是德育的内容和基础,也是整个教育的内容和基础。

4.在德育开展的过程中改善学生观和教育观

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的尊重,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居高临下说教多,平起平坐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禁堵多,疏导少。在这种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容易失掉特有的个性,感到心理压抑,对教师大道理似的教诲反感,达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有其个性身心特点,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和问题。其中有些是心理问题,这很可能是学生成长的“小小烦恼”,而未必一定要定位到品行问题。提醒德育工作的学生观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开展过程中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使得在实践中从尊重、信任、理解、欣赏的角度开展教育。其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者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易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使得德育工作更富有“人情味”,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5.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不是仅仅为完成任务而抽象地用一些教条来要求或约束学生。现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班会、少先队活动,大多是老师唱主角,学生依然是配角,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很难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也应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例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活动、角色演练等,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品味高雅的情操,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养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举止。

6.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

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教育、说服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引入,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德育工作的开展体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例如宣泄法、疏导法、角色扮演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有效地丰富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通过这些方法能起到疏导学生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助自律能力、理解社会规范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改变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量的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倾向、行为特点,能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采用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服务于德育工作,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互助、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作为学校的整体教育,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助于德育的有效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同构共建,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学生品德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这样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会更有效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而言,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思路,也是整合教育力量的一种举措。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的心理平衡,以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目标,更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蒙)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德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