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琬琰
综合课的综合性很强,只有通才型的教师才能适应这种课的教学。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不同,以及年龄差异、分科教学习惯等方面的影响,目前的综合课教学已经暴露出“木板”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发挥“长板”优势,又要注意“短板”的修补。这就要在提倡自励自强的同时,还要同伴互助;学校还要为他们开“小灶”,提供发展的学习机会。只有这样,综合课教师这只“木桶”的各块“木板”才能加长,也才能促使“短板”后来居上,从而使“木桶”的容量增大,达到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
一、木桶效应对综合课教师成长的诠释
木桶效应是指要使一只水桶盛满水,必须让每一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一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一所学校、包括一个教研组的教师总是存在着差异;特别是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有地理、政治、历史、社会、艺术等,真是包罗万象,像一部小百科全书。例如,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到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时就是木桶中的长木板,不用看教材可以骋驰万里;但遇到政治内容就是木桶中的短木板,教学过程难免融会而不贯通。“木桶效应”启发了综合课教师的读书再学习和再成长。如果不“充电”,那么就会导致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协调,永远是那块木桶的短木板,不但对自己的发展不利,更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不利的影响。
二、不同的木板,不同的办法
1.用学习补教师专业知识之短
综合课实施以来,许多原本优秀的教师也遇到了困惑,多年积累起来的单科教学经验去教综合课就不适应了。因为综合课的知识体系不严密,知识重视横向的联系,即全面性、广泛性,而课堂模式提倡合作、开放、探究。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竟然一时无用武之地,于是催促着自己去读非专业的书。据一位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介绍,在一个暑假里,他专门在读《中国通史》,还读了有关人物传记。按他的计划,还需要多个节假日去读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书籍。这样推测,一个能胜任综合学科的教师,至少要1~3年的刻苦读书,才能补充自己的知识量以适应综合课的教学工作。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沉湎于命题、做题,而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要读书,这是天壤之别。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大多数教师都有来自意外的危机感。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常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一旦有“下不了台”的时候,教师的专业权威就容易被削弱。赢得教师专业权威的关键,就是通过读书来提高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在认清自身的“短”之后,要通过自学、共学、在职培训等形式,产生一种迫切学习的内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果教师只知道自己的长处,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会对自己的再发展丧失信念,萎靡不振。知道自己的长处又知道自己的短处的人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理智、有信心地增大个人的知识量和课堂教学“木桶”的存水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只有平时肯花时间读书,才能尽快地补齐木桶的短板。
2.用校本教研活动补教育理论之短
学习氛围、团队文化对教师内驱力的产生和增强起着推动作用。一般来说,教师之间年龄层次跨越大,理论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每个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个体与群体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共同研讨和解决教学中的挑战性问题,使原来个体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备课组、学科组等教研单位中,个人独立学习与团队合作研讨相结合,在差异互补中实现互动共赢。如此,在比较中深化学习,在实践中内化理解,在融通中领悟,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学科之间的融通、教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拓宽了教师学习的渠道,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率。如研讨活动采用“一课多研”的方式,针对某一主题、某一问题,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回复他人的观点中求同存异。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专业教师先讲,然后由非专业的教师讲,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磋商讨论,达成共通,彼此再取长补短进行调整与修改。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使组员更进一步了解教材,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3.用专业知识优势补教学之短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权威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对教师专业权威的认可度越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反之则越小。一个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情感,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他的教育。所以,教师在学生中形成的威信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保证。现行的综合课教学需要教师从“杯水”向“桶水”发展,需要的是全能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目前为数不多。但有的教师有绝招,那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赢得学生的认可。如笔者在讲授《来自海上的挑战》中的“郑和下西洋”,就插入了季风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方位和整体感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将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其对知识进行贯通、迁移和应用的能力。综合教材普遍教学内容偏少,有时候就要尽可能地广采博取、横向扩展、纵向联系,寻求教与练的结合点,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质度,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掂量出自己的真实分量,找准位置,发挥长处。只有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在某些传统观念、教学方法、薄弱学科知识再进行修炼和补充,教师才能逐步由“杯水”向“桶水”发展。
三、木桶效应对综合课教师成长的启示
木桶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从最短处补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而每个教师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都带有极其明显的个性色彩。所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主动探索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为可行的途径;唯有教师自己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才能实现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
1.寻找长短处的结合点
成功教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寻找一个发挥长处与弥补短处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教师平时教学和自我修炼的行动计划,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设定。如何来寻找这个结合点呢?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是木桶的“底”。教师要认清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及时塑造自我形象。其次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拨动心灵深处的“需要”,把自我生存需要和学生需要紧密相连,采取自我画像、自我诊治、对比自查,以及他人评价等多渠道,寻找自己的短处,使自己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存在,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再次就是要认清来自周围环境、社会、家庭的压力,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开辟资源渠道,对短处发展提供支撑
要把短处的木板换掉或修补好,提高这只木桶的水平线,除依靠教师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在客观上创设一种“长短互补”的氛围,形成同行的凝聚力,利用大家的智慧。譬如,利用同餐桌就餐、餐后一起散步交谈等方式交换信息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会被激活,实现其价值,而教师也要不断从其他学科教师中获得信息和吸收经验,取得发展。有的学校利用学科组的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大家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在同伴的启发和帮助下得以解决。有的还利用考试后采取流水批改试卷的形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讨论,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应该说,运用这种渠道捕捉教学资源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
新课程要求综合教师尽快拓展知识面,熟悉相邻学科的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割据状态,主动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整合,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争取成为复合型的教师。要实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师必须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走渗透、兼容、团结、协作之路,才能促使教师从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剖析问题,培养成一种发散性、开放性、综合性的思维习惯。在综合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虚心请教,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破除墨守成规、闭门造车、文人相轻的陋习,树立起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合作观念,从而成为综合学科教学的能手。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