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凌
新的文化自觉,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应该体现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新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相结合,这也是我们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而“文化自觉”教学领域中的能动表现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善。在以先进文化作基础的课程文化的导引下,教学改革不再仅仅是教材文本的转换、课程的局部调整和修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作为在艺术教育系统从事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应在不断发展的教学实践和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将文化基础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文化的新超越。如果我们现在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很难使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所作为。所以,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然而也是光荣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影视表演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我选择了“表演”作为自己创新的第一步。
好动是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我们的课堂服务,表演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表演舞台和机会,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将表演引入高职语文课堂,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表演,能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拓展思维。
一、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表演,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中去,真正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针对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表演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学生表演性阅读中要不断地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表演热情刺激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表演要有一种成功的使命感,催生学生的游戏兴趣,把参与表演变成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上《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就布置了表演,让学生自己组织表演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在过程中使学生受到锤炼,增强教育的体验和感受,对不同角色进行理解和表现,真正提升到语文的审美境界中去,摆脱一切顾虑和思想的羁绊,达到忘我的理想境界,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学习的双丰收。戏剧的学习是最适合学生组合性的表演;诗歌一般适合个人体验性的表演。但由于诗歌的题材和内涵及长度不同,又适合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抒情性的长诗和叙事诗适合男女配合表演朗读,而男女表演的配合又由于性别的相互吸引往往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表演效果。当然,表演法并不适合所有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况,没有必要采用教学表演法就不必强行运用,那样会适得其反。而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表演,首先需要教师必须进行正确的甄别,从而为作好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搭配和师生教和学的合理配合奠定基础。
二、表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从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情况来看,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尤其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多学生无法深层次地感悟课文的实质和内涵,品味不出作者的感情及意图,即使老师分析得很细、很透彻,他们的理解有时仍停留在表面上,总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如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出来,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求异等思维得到了发展。如教学《祝福》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做到人人参与。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通过表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对人物的演绎表现他们的理解,在表演和观察的过程中,更深入体会人物内心思想,进而理解课文,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表演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上课方式,因为它无拘无束,而且可以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表演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充分张扬个性。
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活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在实践与求新的领域中,充分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表演活动的开展,从开始的设计到表演的完成,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在活动中,首先是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领会,然后是琢磨、研讨,之后又是表演实践,加工锤炼。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自觉激活自己原有知识及生活体验,从而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展示自己。同时,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针对表演的每个环节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台上形象。其中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及他们的一颦一笑,无不闪耀、融会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和劳动汗水。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又在实践创造中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既促进了同学合作,又锻炼和提高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他们自身的个性。在戴望舒的《雨巷》的教学中笔者试探性的安排了一个表演项目,首先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再请同学用歌声来演绎。结果班里一位勇敢的女同学举起了手,唱了起来,她的曲调虽然与原唱有所出入,但是声情并茂,而且她的勇气和“多才多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钦佩。同学们觉得这样的课很有意思,接下来的教学异常顺利,对这首《雨巷》的记忆也格外深刻。
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从学生的兴趣着眼,从学生的问题入手,珍视学生学情,关注学生的发展,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其专业学习和文化基础学习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