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青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它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着它的局限性。声乐教学不具备其它技能课教学的直观性,人的发声器官是一种不直观的特殊“乐器”,因此,声乐教学是一种抽象的操作,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声乐教学特殊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功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功能来组织、调控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平衡的,而不应该是对立的、失衡的。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要求教学双方不停留在主动与被动的层面,而更多的是一种协同合作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就得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好的内部环境能使双方更投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反之,协同合作关系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声乐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
教师应设计好课堂气氛,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来消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两个主体之间的平衡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这种平衡的控制者。声乐教学的手段相对单一,这一方面是由历来教学模式的延续,另一方面是由于声乐教学的非直观性,无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能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应该尽量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要让教学一味地停留在示范和模仿之间。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时对作品的不理解或对声音状态把握不准确而产生急躁或自责的情绪,这时教师切记不要继续在某个问题上让学生“原地踏步”,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这个问题中解放出来,换个角度让学生来理解问题或者换个话题让学生暂时把精神放松,这样有助于调节好学生的学习情绪。经过一番调整后再适时地回到原来的那个问题上,学生往往会比之前做得更好些,同时还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不直观性。声乐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以经验技能为主的教学,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大纲,而现实教学中又难以统一教学进度和教材,因而,给人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感觉。但实际上,声乐教学又是很具体的,它的具体性就在于它有很强的个体性和可操纵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声乐并不是一种空泛的、感性的过程,建立起对声乐教学具体性的认识。建立这种认识,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盲目使用内容空泛的、不切实际的,诸如“竖起”、“靠后”等语言。这些语言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声音状态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使用。因为这些语言往往过于会意,不具备确切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只会增加学生对声音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些词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但一定要弄清其特定的使用阶段和使用对象。 一般来说,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应加以区分、归类、分析,选择适当的语言来教导学生。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洁而切中要害,恰到好处,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也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不可避免地使教学双方带上了一种协同合作的色彩,这种合作是一种互动互补的过程,要求参与双方都要有认真的态度并积极地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教学双方才能在思维意识、教学节奏、兴奋程度等方面保持一致,从而更快地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去接受,而不是被动地、强迫地接受。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语言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而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歌唱者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性格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多血质类;另一种是黏液质类。多血质类的学生性格开朗,往往会比较自信,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肯定,是认定自己能实现目标并准备为之努力奋斗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刻苦训练、升华技艺的巨大动力。在课堂上,这类学生也相对容易进入情绪和状态,但他们也往往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在对待这种类型的学生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自信和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因为这种状态和情绪正是主动接受信息的前提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肯定的同时还要中肯地告诉学生声乐学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着踏实的学习态度,切不可因一时的成绩而产生浮躁的心态。而黏液质类的学生往往不易暴露内心活动,语言动作比较迟缓,上课时的兴奋度也不如前一类的学生高,因而不太容易进入状态,较难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要让学生在肯定中慢慢树立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看到的是优点和进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由于声乐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克服个人情绪,不要因为学生一时的错误或是暂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一味地批评学生,打击其积极性,使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而应先肯定学生,再运用诙谐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由于声乐教学不具有直观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更贴切地描述一个动作或状态,可以考虑使用比喻性语言对学生作心理暗示,以此启发学生的联想。
许多概念和名词语义比较抽象,初学者不易理解和接受,过多地使用这些语言反而会把教学弄得复杂化,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这种语言,取而代之的应是一些通俗的直观的语言。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尼古拉·罗西·雷米尼教授在教学中,曾针对有的学生气息吸进去之后胸部紧张的问题,用了一个花瓶与水的例子。呼吸的通道是“花瓶”,吸进去的气息是“水”,他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吸气时要让肩部舒展和胸部放松,同时使胸腔四周外扩,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歌唱时深呼吸的要领。有的学生演唱时由于气息准备不充分,导致演唱的乐句显得生硬且缺少连贯, 这时应该提示学生带着一种“吸”的状态去演唱,感觉声音就像“涓涓溪流”从头顶顺着自己身体“流淌”下来,而不是从嘴里往外唱出去。诸如此类用联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演唱,也不失为一种训练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最贴切最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声乐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联想过程得到启发,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语言的多样性,声乐教学语言的多样性使得语言的功能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得以释放。其效果可能不如其它技能课教学来得那样直接,但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确实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运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准确的角度、形象的比喻、适度的语气有助于学生更快找到问题,并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之,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增加教学难度,甚至还有可能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需要师生的默契配合,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与方式,力求每一堂课都能做到寓教于言,言尽其意。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