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混杂的“影像越南”

2009-04-14 03:15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影像越南特征

郎 立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越南形象”有所涉及的电影作品大部分是西方国家一系列产物,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对于“越南形象”进行描摹的影片,尤以中国居多,特别是香港电影,这也与中越的地理和历史渊源有关。本文以美法、中越关于越南的著名影片为文本,将银幕上的“越南形象”进行梳理,发现影像中表现的越南是多维混杂的,它的地理风情、社会风貌、人文风尚均具有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影像;越南;特征

好莱坞的“越南”影片带有很浓重的美化美国的倾向,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导演则对于曾经的殖民地有一种优越感和“法属”情结。《现代启示录》《印度支那》《情人》以及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等西方电影在描绘越南时总是不自觉地带有了很强烈的“大国意识”。越南在历史上被不断地侵略和殖民,落后的经济文化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根深蒂固。越南对于世界先进国家的依赖性极重,从而造成了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越南形象的固式思维。20世纪90年代后,越裔导演纷纷海外学成归来,面对祖国被书写的现状,在电影中将柔情与赤裸的写实交叉,用光影表征着自己的故国情怀和本土的文化复兴。其作品更强调个体情感、人文色彩的表达。

一、亚热带地理风情:静谧湄江

越南是一个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国家,东面和南面临南海。在这里有着亚热带的独有季节和气候,只有三个季节。气候高温多雨。闷热、压抑、潮湿是越南气候的代表词汇。影像世界里或是青翠跳跃的绿色,还有耳边成群的夏虫的呢喃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和河水的湿气。在奥利弗·斯通的《天与地》中,他“试图还原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越南,影像里不乏铺陈越南本土风情的重要场面,比如绿浪滚滚的稻田,骑着牛背的女孩,穿着袈裟的僧人,神秘深沉的古庙等等。”这些都带有强烈的越南本土韵味,尽管这里不过是美国地狱般的热带丛林战场。

由于杜拉斯在越南的真实生活经历,他深知湄公河对于越南那至上的代表意义,所以《情人》中对于这个梦幻国度的描摹重点不自觉地落在了柔美的湄江(湄公河)岸边。她将男女主人公的初遇和诀别都安排在了湄公河畔,借此来宣泄心中对于这个童年中梦幻国度的惦念。影片一开始借画外音的叙述将画面引向湄江,大远景中那蓝天白云下美丽而宽广的湄公河安静而神秘,似乎向世人诉说着所见证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影片走向尾声时对开头做了一个闪回,依旧是宽阔浩荡的湄江,依旧是女主人公在夕阳余晖下孤独的横渡,湄江在影片中自始至终做了没有言语的观众。但是结尾出现的安宁的湄江又仿佛不似初时的淡然,在这平静的江面下好似蕴藏着一股隐忍的包容一切的强大力量。

越南自产影像风格多为诗意、朝气、纯美,受着湄江水的孕育,自然景色时时带着饱满的水汽。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中女主人公梅用天真无邪的眼睛打量周围的一切:树上青翠欲滴的绿叶,青木瓜晶莹剔透的种子,空气中饱含湿气却让人平静。场景中对于亚热带特有的植物和水果的呈现。表现了对于破静而出和生机盎然的期待。还有包东尼声影世界里的水莲,一种淡淡的莲香时刻洋溢在我们的周围,导演在影片中通过设计不同人物闻花香,暗示观众白莲花就在身边。水莲是越南的国花,这个东方国度遥远而神秘,带有一种奇特的原始的诱惑。

二、贫穷落后的社会风貌:混乱街市

反映社会生活现状仿佛是电影所不可或缺与忽视的内容,不论是否有意反映,在影片中总是会有关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写照,于是在各类影片中出现的“影像越南”就自然而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力度上对这一形象进行了描摹。在西方电影人眼中的越南是被压迫和殖民的弱者,自身的大国意识情结中的优越感一下子占领了思维,导致了对其而言越南这个国家与“落后”一词等同无疑。在西方人的电影中,甚至用一种无可辩驳的笃定镜头语言表述着越南是个贫穷的、落后的、混乱的、卑微的国家和民族这个观念,越南人头涌动的街道,就是这样被定义在固定的几个坐标点上。

《印度支那》中艾米亚娜的体面服装、华丽轿车、时尚的留声机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西方国家自身的发达与先进以及他们的工业文明在那小小的越南地界上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体面的着装确实是法国人的“特征”,“时尚之都”的称谓在现代世界依旧屹立不倒,是有其根据的,起码我们在《印度支那》中看到了历史所提供的依据。艾米亚娜所代表的体面、时尚、先进、富有,时刻在同她身边阴暗的环境和那些戴着尖顶斗笠、表情忧郁而麻木、衣衫槛褛的街头人群进行着对比,更加反衬出了越南社会的贫穷与落后。

《三轮车夫》中一出场便是主人公挥汗如雨地在烈日下骑三轮车送客人努力赚钱的场景,长时间的跟拍,在观众失去耐心前巧妙地借由主人公三轮车的被抢转移了故事重心。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跟拍场景将越南闷热压抑的气氛、狭窄的道路、不畅的交通等现实状况直接地表现出来,从而沉重地打印在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三轮车夫》中陈英雄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却被越南当局所“封杀”,原因是反映了太多的“阴暗面”,可见这些现象是存在的真实情况,只是陈英雄在主人公身上太集中地进行了展现罢了。影片中暴力、犯罪和性横行街头,手法是诗意的、纪实的,但是反映的问题却是直观和尖锐的。一种压抑和绝望的情绪来自于市井,呼之欲出而又若隐若现,让人感觉晕眩并产生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压迫感。这就是越南的社会生活现状,也许不如影片中反映的那么集中出现在某一个或某一群人身上,却在某个不知名的街头角落和小人物身上真实地发生着。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越战片,温情脉脉的法式浪漫。还是香港那群体“难民”所表现出来对于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颠覆以及对新生活和新思维的向往,还有从思想到现实生活的贫穷、落后都贯穿在许多关于越南的影片当中,表现出了越南混乱的社会面貌。在现代,亚洲快速发展,却很少在尖端处看到越南的身影,尤其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方面。就如徐国定所阐述的“越南所属的第三世界通常给人以贫穷落后的印象,这种形象特征是因为其历史过程中成为别国殖民地造成的,或者说政治和经济不能独立所造成的。当然还有别的,如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落后等。”

三、无语飘零的人文风尚:翩然奥黛

美国人试图以世界警察身份大肆张扬的时候,却被越战拖入了泥潭,陷入难以取胜的尴尬和痛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越战电影成为战败宣泄的情绪出口。法国人对于曾经殖民地的幻梦,使其成为灵魂的安抚地。于是越南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始终只能是一种没有话语权、没有色彩和地位的影像。越南一直充当背景和陪衬的角色,是没有灵魂的一个轮廓和一抹剪影。长期以来,她的人民坚强、隐忍、勤劳、善良,确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品格。东方文化含蕴的气质与越南动荡的历史变迁,书写了越南男女离奇的命运,在兼具旗袍与民族服饰文化特点的奥黛身上,得到完美演绎。

越裔导演陈英雄对女性角色情有独钟,女人对男人和

家庭的迷恋和坚守,男人对女人和家庭的背叛与逃离这一鲜明主题在他的镜头下有多种变相的表现。《青木瓜之味》中奶奶在丈夫死后几十年闭门持家,少奶奶独自抚育三个儿子,侍奉年迈的母亲,日日为全家的生计操劳。却得不到丈夫的爱情。而梅则是陈英雄心目中理想化了的东方女性形象,奥黛之下隐藏着异于雪白肌肤的西化女子们的特殊美感,是苦难给予她的磨砺,让她变得倔强、勤劳、隐忍,交织成了一个越南典型女性的人性光辉。

奥黛是越南的民族服装,也成为许多名片中越南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现。刘皇的《穿白丝绸的女人》和包东尼的《恋恋三季》两部影片尤为突出这一特征。2006年亮相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穿白丝绸的女人》,单就海报便令人惊艳:一个穿着洁白长衫的女子,一头飘逸的黑发。微昂着头,玉树临风,旁边是一行小字:白丝绸是女人的嫁衣,穿上时,就注定,一生一世无悔地奉献与付出……于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丹经历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甚至不得不由于生活的艰难瞒着丈夫去给老人童先生喂奶,而这样的卑微生存状况下。丹却不忘教诲女儿:“女人要活得像白丝绸般优雅”,并把自己珍爱的白丝绸嫁衣改小,给两个女儿轮流穿着去上学。这是女儿们对于母亲传统品质继承的暗喻。刘皇努力打造史诗般的越南苦难史,在这其中奥黛像一面大旗猎猎飞扬,引领着那些苦难的、奋起反抗的民众,结尾处插入的“女孩被弹火燃烧而惊恐逃命”的照片,更是美联社记者NickUt在1972年拍摄的轰动全世界的照片。在包东尼的《恋恋三季》中的海报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红花飞舞的林荫道上,一个少女仰天长问,微风撩拨起白色长衫的一角。仅仅是这样的一幅充满东方情韵的画面,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悠然神往。美丽的白色奥黛永远是那么飘逸、那么优雅,映衬着同样品格的越南女子。女孩身着的奥黛是她生活在混乱街市但人格不倒的佐证。

越南电影中的男性也总是有一种含蓄的美,在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中反映了越南现实生活中充斥的黑帮、卖淫、官僚主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市井的暴力打斗和抢夺中我们看到的却仍然是一个安静的、带着淡淡哀伤的民族。主人公在剧中几乎没有台词,这象征了越南民族的安静无语,骨子里对于黑帮生活的厌恶是对越南反抗意识和坚强毅力的表现。他对突然变故的“沉默”、对人对事的态度不温不火,却有一种无以反驳的力量。他的自杀留给世人一抹颤动,犹如风中奥黛翩然起舞;那一刻的奋起就如画中飞起的衣襟,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影像定格。在这些影片中越南总是淡然的、安静的。其实在深入探究后你将会发现它本质上是反叛的、激烈的,保守与开放、现代与落后、民族和多元的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于是才有了陈英雄电影中暴力、性、犯罪的直接表现,才有了斯通电影中对于战争残酷场面的赤裸呈现,越南是一个矛盾中奋起的民族。

与西方电影中的反衬背景作用不同,越南电影并不是希望观众对贫穷和落后给予过多的怜悯,而是由此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深刻的社会矛盾,例如当代越南的贫富差距之类的问题。没有指责,只有客观分析,将表象下的本质揭开给大家看。在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平凡深刻,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谐美好。电影中的越南形象,一反美、法等西方国家导演对越南的影像述说,成为西方文明和越南民族文化的“混杂体”。越南本土电影以诗意写实的风格,跨越并改写着西方大国对东方国家的鄙视和歪曲,尽管经济与文化上仍处被动,但影像中的越南正朝着明媚与朝气迈进。电影以其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记载越南屈辱的历史,也以其文化塑造者的身份,表达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奋进、崛起的决心,更是站在历史见证者的高度,见证越南搏击、雄起的历程。

[作者简介]郎立(1977—),女,满族,硕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及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影像越南特征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越南百里“银滩”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