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泽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加强诵读的美感指导,以期达到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目的,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理论深度不够,敬请大家斧正。
[关键词]诗歌诵读音韵美音义结合
郭沫若说:“命泉中流出来的音响,心琴上弹出的曲调,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此言以“音响”和“曲调”说明诗的语言形式应特别讲究节奏韵律。而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也是最深刻、最富有感染力的,要让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美丽,就必须从诗歌的语言本身人手,其中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让诵读法变得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呢?笔者认为诵读法的训练必须以音韵节奏的精当分析为基础,遵循音义和谐律动的原则。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诵读声调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此,我将自己课堂教读古典诗歌的一点实践体验献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诗歌,为诵读清除障碍
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对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本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古诗词因写作时间离我们较远,牵涉到许多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来疏通文字。其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存疑的问题,特别是晦涩难懂、用典深奥的诗句,教师要及时加以疏通。
整体感知诗歌,重在整体把握,任何割裂式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过去不少老师在讲读诗词时,总喜欢只拿动静、虚实、对比等术语来分析诗词,并且不断地用诗中的语句、词语来加以印证,仿佛这样做了就可以触及了诗歌的灵魂了。意境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不然,这种割裂式的做法讲多了反而有碍表现诗歌的整体美,动静、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固然对诗歌的意境表现有些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诗歌生命得以延续原本就在于呤,在于诵,在于它的语言能朗朗上口。
二、紧扣音义分析,恰当处理韵律,以精当范读为辅,激发学生兴趣
诗人创作诗歌,是音从义走;我们分析其音韵,是由音观义,是从另一角度来启开鉴赏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和意境美的大门。诗词是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汉字具有四声(平上去入),可归纳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人)两大声类,这是构成诗词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我们教师如果能在节奏、押韵、平仄等方面有更细更深的了解,把握好一些语音的律动规则。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借助音韵进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之中。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呢?
1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传情达意
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比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2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来引人思考
停顿的长短,应视诗歌的具体内容而定。如诗意连贯轻快、自由活泼,则读得较短;如诗意意味绵长、感伤喟叹或激情咏叹,则读得较长。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有曳多姿之美。
3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是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何处轻重缓急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都需读重音;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读轻音。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一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
4糟羡范读,引导学生诵读来激趣审美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老师的范读是一项基本功,分析一百遍不如给学生示范一遍。精美的范读能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让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诵读之中。
正因如此,我每次范读都要花很大的精力,遵循音义和谐律动的原则,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诵读声调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
三、将激情诵读贯穿课堂,激励学生积极表达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做到及时背诵
百闻不如一练。老师的分析范读只是辅助而已,学生的诵读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读的形式,以齐读、分组读、自由组合、个读形式为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习惯成自然,经过反复的指导之后,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诵读的方法,诵读的兴趣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又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作者的思路层次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设计分析进行诵读,只要学生对自己的诵读分析言之有理,那么都要加以鼓励,鼓励他把自己的理解诵读出来。再让同学加以评判。
总之,吉奥典美的音韵,她不仅是构建古典诗歌大厦必不可少的装饰材料,更是古典诗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一大支柱。哪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音韵不是朗朗上口、和谐动听的?教师如能运用一些古代音律知识,对诗歌作精当的分析,引导中学生从音韵美的角度上去领略古典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岂不是有事半功倍之效?最后达到让学生醉心诵读艺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