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蓉
摘要:从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得较早、较好、较有特色的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和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每一类院校在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因此,每类院校都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采取不同的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类型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策略
根据教育部截至到2007年5月18日提供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740所,其中教育部及其它部委所属院校108所,地方部门所属院校602所,民办院校30所。由此可知,在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据了大多数,这些院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在602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近半数院校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合并、组建、升格、更名、转制等方式成立的。这些院校多数定位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每一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都有其优势与劣势,因此在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时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
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数量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而且主要是增加了地方所属高校,其中本科院校占据了一定比重。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宁波大学等,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本科院校。在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些是由老大学办的分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这些大学分校在办学之初主要移植和借鉴传统老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向。但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发现,借鉴吸收老大学传统办学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照搬其办学模式。因此,一些院校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道路。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从1982年起,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探索,确定了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方向:于1985年组建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组建之初就提出:“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从此明确走上了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
除了大学分校外,其它在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建校之初主要开设当时急需的各种经济建设与管理专业,在此后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如宁波大学在办学之初就牢固确立了为地方服务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湖南工业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创建于1980年的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通过与德国等国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于:积累了一定的本科办学经验,注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的研究意识较好、研究能力较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官产学研合作有一定的基础;学科专业较多,适合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劣势在于:学术型传统较浓厚,办学者与教师对应用型办学道路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要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缺乏大量有行业、企业社会实践经验背景的教师:缺乏大量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改造传统专业,由基础专业向应用专业或专业的应用方向转变。改革课程体系,精减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将学科基础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导向的考核方式:加大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与培训,大量引入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大量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开展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建国以后,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我国建设了一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但随着社会对更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这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升格为高等工程学院。这类高校的典型代表有:长春工程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等。如长春工程学院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致力于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立足地方,为交通、冶金、汽车、测绘、机电、建筑、市政、旅游等专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湖南工程学院升本后,开展了为时一年半的“转变工程”大讨论,并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人才特质、培养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双螺旋三并递进”的教学模式及“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在于:学科特点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类院校开设的学科专业基本上都是应用型学科和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类院校产学研合作开展较好,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且拥有大量的具有工程实践训练的专兼职教师。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劣势在于:学生的基础较弱,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发展后劲;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以教学、实践为主,缺乏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学科建设意识,以专业为办学的主要载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承担技术责任,又要理解工程的非技术方面,这就要求他们掌握较复合的知识与能力: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应用研究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三、由高职院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我国有大量高职院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中明确提出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典型代表有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东莞科技学院、湖北荆楚理工学院等。如上海电机学院明确提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持
立足浦东,服务上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持培养高等工程与技术应用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金陵科技学院则以“一本、二主、五性”(即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构建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这类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在于:高职院校“职业定位”的办学传统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土壤;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密切。其办学特色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材开发程序,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导向的考核方式;有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基地。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不足与升格的高等工程学院基本相同。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提升办学理念,既要保留办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要融入本科教育的理念,在达到本科教育标准的前提下,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特色: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应用研究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必须依托学科基础。
四、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高校升格浪潮中,除了大量的高等工程专科学院和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外,还有大量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升格为师范学院。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一些地方师范学院也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他们除了培养师范生外,还培养大量的非师范生,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类型上,也以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这类院校的典型代表有西安文理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如西安文理学院升本后,通过明确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质量保证等措施,致力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临沂师范学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确立了“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比较于前面三类院校来说,由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基本上没有优势,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最多,集中体现在:以传统师范专业为主,不利于办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既未达到本科标准,又缺乏应用特色。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非常传统;教师既缺乏研究水平,又缺乏实践基础;实践基地以学校为主,缺乏与其它企业、行业的合作。
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转变教育观念,从师范教育观向综合教育观转变,不仅要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教师,更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要把地方的人才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传统的师范专业,增设应用型新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如把传统的历史、化学、数学、中文等师范专业,改造成历史学(文物博物馆)、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新闻学等应用型专业;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从传统的教学观向应用型教学观转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开拓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
应该说,上述四类高校是我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中比较早探索,或比较主动、比较坚定地选择应用型本科办学道路,而且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得比较有特色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不同本科院校发展历史与条件的差异性,它们在共同定位于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同时,更要从各院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特点、优势与劣势出发,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避免盲目照搬与同质化发展。
另外,从理论上来说,除了上述四类本科院校外,其它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多数也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举办主体。因为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整体结构来看,在740所本科院校中,除了进人“211工程”的大学,以及个别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朝着建设研究型大学、开展学术型教育的方向发展,其它地方本科院校都应该以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把发展重点放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开展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存在盲目性和攀高性,都想朝着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还有些大学,虽然表面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教育,但在办学实践中却仍然按照传统的学术型办学模式来办,甚至有些办学者和教师在内心深处对应用型教育还存在抵触心理。因此,准确定位,并将这种定位正确有效地落实到办学实践中,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