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芳
摘要: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说中悟理”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思中悟美”则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收获后,让学生经过辩论和思考,形成阅读理解中的共识,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感悟辩论思考
对寓意深刻而文辞恬淡的文章,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其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莫怀戚《散步》一课时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理”、“思中悟美”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讲述了在初春之时,一家四口:“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在南方的田野上散步的情形。文章通过描写浓浓的父子之情、真诚理解和绝对信任的母子之情等,对朴素而真挚的亲情之爱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之美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和颂扬。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感悟蕴含在家庭生活琐事中的浓浓亲情,“我”和妻子所负的家庭责任与使命,以及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这些在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初读课文。读中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理解、感悟文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一开始,我满怀深情地对学生说:“5·12地震”发生后,有一位记者问一位失去父母亲的孩子:“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孩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父母亲一起吃顿饭。”这个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感到很平常的事情却成了灾区孩子最大的心愿。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沐浴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验和感悟。藉此,我对学生说:《散步》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用心品读这篇文章。
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融入自己的情感细读课文,实现读中人情的目的。一是文中写到的四个人性情怎么样?二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哪些让你感动?三是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心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反复地读完课文后,从整体上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地感受到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四口人的浓厚亲情,为学生进一步读中悟情创造了情感的基础。
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在读中悟情。首先,我深情地朗读了文中描写浓浓亲情的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读完后,我对学生说:带着你们心中涌动的情感仔细朗读这些句子,慢慢地品味字词中所透露出的情感。如此,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浓浓的亲情,让他们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
二、讲述内容,说中悟理
读了课文以后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有什么收获,或是悟到了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以及“我”背负着整个世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明白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在散步中谁做得最好?在这个家庭中谁的责任最大?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母亲做得最好。因为母亲本来不想出去散步,她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可是她见自己亲爱的儿子让她去,为了不扫儿子的兴,就去了。在散步的过程中,当她看到她的儿子为走大路和小路发愁时,为了满足她小孙子的心愿,不让自己的儿子为难,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决然依从孙子,顺从儿子,选择走小路。这些体现了一个老人是多么疼爱她的孙子和儿子,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是一位慈母,为了这个家庭和睦,为了浓浓的亲情,她什么都愿意付出。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小孙子和妻子做得最好。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妻子和孩子是最重要的,家庭中的所有事情都得围着孩子转,孩子高兴了,媳妇就会满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能和美。但是,在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中,当孩子的意见和母亲的意见发生冲突、儿子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时,孩子没有反对,也没有哭闹,妻子也支持丈夫。这说明了孩子和妻子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他们放弃了美景的吸引,决定顺从老人的心愿。妻子在孩子走不过去的地方,背起了儿子,无怨无悔,又说明了妻子作为人妻是多么的贤惠,作为儿媳有多么的孝顺。
一部分学生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儿子做得最好。建议母亲出去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对儿子说的“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能够善意和宽容;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分歧的时候,他考虑再三,决定依从母亲,到最后当母亲走不过去的时候,背起母亲很慢、很稳、很仔细地走过母亲走不过的地方。上述种种都这充分说明儿子身上具有敬老爱幼的美德,也体现出儿子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从他背着母亲散步求两全,也可看出他是个令人信服的父亲。
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文章写祖孙三代在散步中有分歧,但没有争执,有的只是小的尊重老的意愿,老的体察小辈的心情。他们互相尊重、理解、支持,汇成了一幅春意浓浓、亲情熔融的踏青图,奏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美好的乐章。尊老爱幼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家庭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三、辩论所思,思中悟美
这篇文章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刻意描述的语段,但字里行间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文中浓浓的人情美。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体现了中国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如何解决呢?当然取决于“我”了。“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我”的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决定顺从母亲,儿子、妻子没有反对。这个选择应该说人情人理,更体现了这家人尊老爱幼的美德。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充分地体现了三代人的和美、谦让与体贴。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在母亲和孙子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背起了生活重担,含蓄地影射了人到中年的“我和妻子”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因此他们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浓浓的中华民族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亲情之美。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线,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研读、品读,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叙述、辩论、思考和重新的建构,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随着阅读活动的展开而推进,随着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而建构生成对课文内容创新性的理解。我们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中那种分析型的、封闭的阅读教学,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文本超越活动: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平面的文字内容通过学生的再创造,进而塑造成有作者思想沟通、学生感悟理解、文本对话等多种元素在内的具有立体感的课堂解读。
参考文献:
[1]韩雪屏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
[2]周立群等.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05.
[3]杨德科.让学生把课文读出彩来[J].时代教育,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