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现代汉语中,“那么”一词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那么”有三个义项:1.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如:像油菜花那么黄。2.放在数量词前,表示估计。如:借那么二三十个麻袋就够了。3.表示顺着上文的寓意,申说应有的结果(上文可以使对方的话,也可以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假设)。这样做既然不行,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前人对“那么”的词性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语言学界一般比较明确地认为“那么”有做连词的用法,主要起衔接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那么”做连词的情况。为方便起见,在本文中,我们将含有连词“那么”的句子称为“那么”句。
一.“那么”句的结构、句型及句法位置
一般在“那么”句中“那么”常与其它词一起配套使用,如:如果…那么…、假如…那么…、既然…那么…、如果说…那么…等等。也就是说,“那么”做连词,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承接上文的假设或前提。这是“那么”做连词的典型用法。如:
(1)如果说唱戏是救场如救火,那么医生是救场如救命。(毕淑敏《阑尾刘》)
(2)“你既然这么喜欢这颜色,那么我去买一件女式的送你。”男人温柔地说。(毕淑敏《苔藓绿西服》)
(3)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丰子恺《黄山松》)
“那么”也经常单独使用,前面没有其它词相呼应。这类情况也特别多。例如:
(4)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矛盾《白杨礼赞》)
(5)这是谁给她的呢?逸蓝第一个想到的是应涤凡。她当然希望是他,但她知道绝不是他。他果真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只可能是一个人——晚平。(毕淑敏《硕士今天答辩》)
在口语中,“那么”有时还用在省略句中。如:那么我们……甚至在回答别人的话语时,通常也可只使用一个“那么”,这种纯单用的“那么”常是为了引起对方话语的继续,让对方说明情况或说出下一步骤,或是由于说话者自身的原因未将话说完、说出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那么”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在句首或小句句首,或是单独使用。“那么”既可连接小句,如例(1),也可以连接两个大句,如例(5)。
二.“那么”句的句类
用连词“那么”的句子,主要用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有时在祈使句中也会使用,但是几乎不用在感叹句中。
陈述句:
(6)假使天公下一阵微雨,把钱塘江两岸的风景,罩得烟雨模糊,把江边的泥路,浸得污浊难行,那么这时候江中的旅客,必要减去一半,那么我乘船归去,至少可以少遇见几个晓得我的身世的同乡;即使旅客不因之而减少,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郁达夫《还乡后记》)
疑问句:
(7)“那么老兵呢?莫非时间长了,昆仑山上的风把肚皮都吹出茧子?”我揶揄。(毕淑敏《阑尾刘》)
(8)“那么说你是打算当第三者了?”晚平很羡慕地说。“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人没有当过第三者,就成为第二者,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毕淑敏《硕士今天答辩》)
“那么”用在疑问句中,通常是省略的疑问句,并不将整个句子说完整,因为前面已经说到相关方面,不论是对话双方还是作者与读者之间都已相互明白,所以无需再完整说明。
祈使句:
(9)“那么,你避一避罢。”程子卿又叮嘱一句,便像影子似的走了。张不忍望着乌黑的门外,虔敬地,像教士对着圣像,好半天。(矛盾《手的故事》)
三.连词“那么”意义与用法
“那么”通常用在上下文之间,或使语气缓和,或用来承上启下。因为“那么”在句中的使用情况比较多,所以其用法与意义也较多。我们试着总结了一下几种情况:
1.表假设、推测
在此类情况中,“那么”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表假设的连词配合使用,通过假设做出推测。
(10)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灰衣女人事后再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的情形就显得不可思议了。(余华《世事如烟》)
2.说明情况,得出结论
“那么”前面的话语将情况说明解释清楚,“那么”之后的话语是由前面的情况得出的结论。
(11)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利润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么,等到赚了钱,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买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另外,“那么”还与“只要”等词连用,由上文的前提或既成事实得出结论。
3.得出结论,做出总结
这里常常是对对方的话做出反应,引出结果,说明自己或双方的下一步情况,或做出总结。
(12)两个瘸子就这么在地头上呆坐了一阵,小嘎多站起身来,假肢的关节发出叭叭的脆响:“那么,就这样吧。反正有好些日子,机村又只有你一个瘸子了。”(阿来《瘸子,或天神的法则》)
(13)“那么,我想对您说:从您不追车的那天起,您的心灵就开始衰老了。”饭盒确实很凉,沈展平的指骨感到针砭般的寒意。(毕淑敏《原始股》)
(14)“那么好吧,你给我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把耳朵像小毛驴似的竖着,拿起笔,写——‘我小的时候,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里传说有水蛇……”我一字一句像孩子们吐泡泡糖似的,往外吐着遥远的回忆。(毕淑敏《捉刀》)
4.提出疑问
根据前面的话题以及相关内容,提出疑问。疑问所针对的对象,是与前面所提的人或情况是相关联或相对的。同时,这种情况发生在前面所说的由“那么”引起的疑问句中。
(15)“桥,是给男人扎的。男人过桥。”父亲的音调像古老的民俗一样悠长。
“那么女人呢?”妈妈一生用过的水,像海潮一般哗哗涌来,我孤独的心飘荡其上。(毕淑敏《匣子里的水牛》)
5.引出解释
“那么”有时用在大句句首或小句句首,引出解释的话,对前面所提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16)原来这是一种比乌鸦还要多的东西!这十四万两银子照国家的规定是不上缴的,由国子监官吏皂役按份摊分,祭酒每一字分十两,那么一年约可收入五千银子,比他的正薪要多得多。(汪曾祺《国子监》)
(17)她忙解释一句道:“这船走着真像个摇篮,人给它摆得迷迷糊糊只想睡。
“那么,你就是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了。瞧,多可爱!”苏小姐说。(钱钟书《围城》)
四.连词那么的话语功能
1.持续话题
很多时候,口语中的“那么”并没有多大意义,用与不用区别不大,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它能起到连接语流,使说话顺利进行的作用。当说话者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或语句时,为了给自己留点时间,也为了维持或掌握话语的主动权,用“那么”做标记来占用时间。所以,在口语中,特别是在某些访谈节目里,“那么”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18)甚至有一个学生特别让我感动,就是他和他弟弟约定,他弟弟先后和他要读大学,弟弟说,你先读,我去打工,我凑钱供你读大学,很感动的。那么等你读完过后,再供我读,圆他的大学梦。(阿忆《实话实说·长大不容易》)
(19)“那么,二老板,马上就看个日子罢?趁这几天空档,愈快愈好。”周老九终于也猜哑谜似的猜透个八九了。(矛盾《手的故事》)
2.转换话题
“那么”有时起转换话题,引起一个新话题的作用。这里的新话题,不一定是纯粹的新话题,而可能是与前面所谈话题有关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相对的方面。
(20)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3.提起话题
另外,“那么”也能提起话题,引出下面的话。“那么”后面所引起的话题可能与前面的无关。
(21)黄米竖起耳朵,预备听一个精彩的故事。妈妈突然问:“那么,她的牙是怎么样的呢?”神情有些恍
惚。(毕淑敏《同你现在一般大》)
五.与“那”字比较
连词“那么”与“那”的用法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别,表示应答的时候除了单用“那”以外,还有很多习惯用法,这些习惯用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达,此时的“那”几乎都不能换成“那么”,如:那是、那当然、那自然、那还用说、那敢情好…
另外,“那么”更加正式,“那”更口语化,虽然现在“那么”在口语中用得很广,特别是在一些访谈类节目和娱乐节目主持中常常用到,几乎是三句话不离“那么”,但“那么”的使用一般都在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中,显得更加“文气”。
刘倩,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