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中生作文思想性的探究

2009-04-13 05:29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思想作文生活

徐 杨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质是人文性,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本身就肩负着用其思想性来体现人文性的责任。如果说语基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上,那么作文教学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兼有对基本语言知识和较高审美能力要求的教学版块,一直广受人们重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育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从教者再一次思索一个并不新的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高中生作文起步阶段呈现出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文章内容华美而空洞,结构工整而做作,有技巧无思考,有语言无思想。落入如此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枯燥,缺乏人生感受。虽然处于现代生活中,但却没有实质性地积极参与生活或现实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感悟生活,可另一方面,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家庭和学校的包办管理教育又太平淡古板,确实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对照欧美国家,甚至是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作文题,多是以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社会问题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孙绍振先生在《从2008年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中谈到“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被严重忽略。”感性经验、审美批判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理性思维缺失必将影响我们民族的素质。

我们想要让学生关注现实,思考真正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象牙塔里“管他春夏与秋冬”的生活,如果没有平日思想的积累,写作时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就难以下笔,甚至染成言不由衷的“恶习”,写起文章来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当为数不多的触觉敏锐的孩子尝试将触角伸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有的老师又广设“雷池”。其实好比医生开刀,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会让患者睡上手术台,开膛破肚之后指出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隐患,然后不仅不救治甚至连缝合都不做即拂袖而去。这是杀人不是医人。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社会的挑剔往往源于深沉的爱,而理智的爱让我们学会不仅找出问题而且尽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阅历不深的青少年也许不见得能提出可行且有效的最好办法,但尝试用理智去思考,去探索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已经无比珍贵!严禁学生“越雷池半步”,我们想要的真情实感只能走向虚假化、空洞化。

二.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针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来讲,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巴尔卡斯阿理流士认为:“生活就是由思想造成的”。爱默声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也首先是思想。刚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说:“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思想是人类行为的灵魂与先导。作文也一样,作文需要思想,而作文体现出的思想是由作者的思想支配的。卡耐基认为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思想的重要性。

学生不是作家,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我们对学生思想性的要求是不可或缺的。也许在结构和语言上,他们不如作家,我们也不必做这方面的硬性要求。文章的形式再怎么变化都是有限的,而思想是多姿多彩的,所以学生作文要写出个性写出深度,思想才是源泉,结构和语言都是为它服务的。

三.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思想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体现出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思想性确实是学生作文最难提升的地方,但是也绝不是无法企及,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探究。

1.文本教材多维化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很多人打着接受美学的观点放纵学生的所谓创新,教材文本意义的解读在泛滥中贬值。文本意义其实有其客观性和真理性,但这种客观性和真理性并不等同与说这个诠释是一元性的。由于读者所处的社会和生活不一样,他对文本诠释的角度就不太一样。因此对文本意义诠释也是多元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并且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那些多元化的解读和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看法摆在学生面前,即使对那些从来不看书不思考的学生也可以形成“狂轰乱炸”的优势。再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促其在课堂上先接受一些想法然后再产生一些想法。

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对1—6册语文课本往往是“学而不思”,读本更是“视为草芥”。我们老师不妨指引帮助学生多多挖掘,拓展文本。

2.传统文化现实化

我们课文中有很多诸如《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但是当经典只能作为祭品被供奉起来的时候,它就是死的,没有了其存在的现实性。只有当它与学生每个个体发生联系的时候,它才会活起来,才能成其为他们的经典。我们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向,好比给他们“抓手”,让他们亲近传统文化,真正把传统经典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经典。

高中课本第一册有《论语》,如果仅仅把其作为文言文来教学那真实一大损失。要了解其文化价值才能体现其意义来。其实这些经典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义、精神已经被篡改了。现在也是“百家讲坛”正火的时候。于丹的《〈论语〉心得》是用现代人的目光去解读传统经典,她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5期)。

钱理群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这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弱化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而一味诱惑老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学会克制,不可抱怨”,就“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支持现状”的。于丹是从人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获得幸福感的角度解读《论语》,而钱理群则是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评价的。高手过招火花四溅自然精彩,引得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论语》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可能有点坐而论道的意味,那么联系张远山《寓言的密码》一书中《反道德的道德高标》一文则可以把学生“拉下水来”。

《反道德的道德高标》一文中说: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是最有钱的孔门弟子,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开了个坏的先例,会导致鲁国人不肯再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就此,张远山认为子贡的道德行为是违背孔子的原意的。他的这种“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他把原本平淡无奇、应该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无私道德”最终只会使“道德”变成只说不做的东西。

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后,让他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善心和善行”这个话题。他们就可以广泛联系汶川大地震后捐款、“追加捐款”的现象,联系自己和自己周围人的实际情况侃侃而谈。这样做就可以在传统文化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上一个梯子,那么作文中的文化内涵就不再是作为标签生硬地贴上去了。

3.从经典崇拜到理性化分析

教科书编者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意义的诠释是各种专业、学术共同体成员反复切磋、交流的结果。在一定阶段与范围内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的特征。这种界定有助于指定考试的标准答案。与时俱变,这是文本意义权势的基本走向,随着我国现代化与文明进程的发展,对经典文本意义的诠释也会发生改变。

长期以来,诸葛亮就是作为智者的形象存在与全体国民心中。虽然有史料证明诸葛亮并非如此,鲁迅先生也曾评价说:诸葛亮“智而近乎妖”。但是我们学生所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前者,这就直接影响到“街亭之失”谁之过的认识上。大家都把这个过错一边倒地推在马谡身上。事实上,马谡固然有错,但诸葛亮作为主帅过错更大。这从小说中的描写和通过正常的逻辑分析都可以得出,并不需哗众取宠的新解,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避而不解。这可以说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愚弄,教会学生无条件崇拜这个神话了的人物而放弃了自己的思想,长期下去,这样的后果将是很可怕的。诸葛亮之错错在用人不当。明明知道街亭干系重大,而马谡虽饱读经书却从未带兵作为主将;马谡轻敌意之言表,他宁可用立军令状和派王平相助的方式来弥补也不换将,生死决战的重大关头他居然冒这样重大的风险,实在不合智者的形象。再说刘备临终之时还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更何况连敌方将领司马懿都知道马谡是个徒有虚名的庸才,用这样的人岂能说诸葛亮是知人善任的,诸葛亮是不是无人可用才用这个人呢?从后面的安排来看,王平、关兴、张苞、马岱、姜维,特别是老将赵云都可当此重任,可见不是非用此人不可。那么孔明为什么非用马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因个人感情的亲疏来任人的一面了。这才是对诸葛亮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些认识难度并不高,学生自己根据文本都能分析出来,进而享受到思考的快乐。

其实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我们都可以进行反思。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呢?看看李宗吾的《厚黑学》和吴越的《品水浒》,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得到一些答案。虽然不必像某些人说的那样重定四大名著,但是用现代的眼光和人文观念去解读一下这些名著确实也是必要的。它也给我们学生带来鲜活的、基于古典的思维之上的现代思考。

4.现实生活哲理化

哲学是教人聪颖和智慧的,从理论上来说它是抽象的,但从实际生活来说他又是具体的。第五册教材中也有哲学论文和随笔。用这些哲学原理来反思我们的生活,无疑可以让我们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

例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谈到区分几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标准并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的“觉解”到了哪一步。那么在别人看来在做同样事情的人,他们的境界可能完全不一样,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每天一整个学校的同学都在学习,他们的境界有何不同。再联系“上网”来说说——因为“觉解”的不同上网的意义也就不同。别人玩游戏我也玩游戏,浑浑噩噩,最终沉迷其中是一种;因为想要盈利于是在互联网开网站做生意,这也是一种;再如汶川地震时很多人利用网络的快捷帮助灾区人民找寻亲人,同样是一种。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自己又是如何?

让学生掌握一些哲学的基本原理他们就更能对现实生活做出理性化的思考。

5.关注生活理性化

我们的生活五光十色丰富多采,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就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经历的。”多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你会发现有很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很有必要去理性地思考的。截取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或提出一些理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要求他们拿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化思维。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你如何看待呢?再如:青年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你如何看待这个“叛逆”呢?包括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超女现象”“山寨文化”,对奥运会“海外兵团”的看法等等,其实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着力点。

以上一些做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向生活靠拢,体会生活,在头脑中保持着思索生活和想要获取思想的强烈期待,并把它融入到自己接触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言为心声”,让每个作文题都能让学生借之使自己情感喷薄而出。学生有创作的激情和欲望,才写得出实实在在的内容。让我们张开理性的翅膀翱翔于这个因变化而可爱的世界吧。拥抱生活,思考生活,充实生活!

参考书籍:

(1)孙绍振《从2008年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语文学习》,2008年7-8期。

(2)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随笔》,2008年第4期。

(3)张远山《寓言的密码》。

(4)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5期。

(5)于丹《〈论语〉心得》。

(6)《善心与善行》,《作文与考试》,2009年第9期。

(7)蒋成瑀《坚守阅读的客观性与真理性》,《语文学习》,2008年7-8期。

(8)李国文《孔明之失》,《大雅村言》,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徐杨,教师,现居武汉。

猜你喜欢
思想作文生活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