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踊跃发言的策略与技巧

2009-04-13 05:29黄飞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同学

留心考察众多的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职业中学)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课堂上很难看到大面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常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也因此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现状?笔者的措施:

一.增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课堂上学生发言稀少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学生对课堂发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此,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课堂发言的认识,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发言。

课堂发言促思。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短时间内口头回答课文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就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直接检验其思维的清晰与混乱、敏捷与迟钝,积累的丰富与贫乏,接受的迅速与缓慢,组合的熟练与笨拙”。 经过教师的评价导向,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课堂发言促听。课堂发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听的效果。注意力是听的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课堂上,布置学生说的任务,“能促使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学会抓骨架和记住主要内容,为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创造条件”。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听”的训练目标。

课堂发言促说。课堂发言有老师的组织指导,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它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由开始的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到镇定自若、表情自然;它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由开始的紊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它提高学生说话的简明准确性,由开始的拖沓含糊不准确到简练明了准确无误……可见,课堂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

此外,课堂发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发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说话者的神情姿态、声音的轻重缓急。这种形象性给说者和听者造成一种直观的压力,自己想说好的自尊心与想听别人说的好奇心,能够促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我们要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才能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师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抑制,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新?哪里还敢发表独立见解?

那么,如何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的做法是:(1)注意课堂用语,如多用褒义词和礼貌用语,多用商量口气陈述自己的见解或要求,多用“请说说看”“试着说说”“说错了没关系”这些鼓励性的话,消除学生口答问题的心理障碍。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就会领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2)学习胡明道以“学长”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虽然对教材的把握胸有成竹,虽然对问题的答案作过认真的思索,但决不拘泥于己见,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而是尽可能地引用学生的答案来作结,让学生感觉是自己探索的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乐辩善答的课堂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需要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去营造。营造的策略是:(1)鼓励大家发表独立见解,形成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个个支持他人发言的课堂风气。对于课堂发言来说,同学们普遍存在着两大顾虑:一是担心答错现丑而不敢发言;二是害怕同学嘲讽而不愿发言。为此,我一方面用诚挚的富有说服力的语言向学生讲清:学习过程本来就是由不知或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深刻,应该发表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如果理解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更有必要发表出来,以得到教师、同学的修正,使自己当堂就能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先后组织了以“出丑真的不如歇手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老练”和“课堂踊跃发言该不该支持鼓励”为专题的辩论会,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并对班级中少数自己不发言又嫉妒、讽刺别人发言的同学作出严厉的批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课堂面貌大为改观,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个个支持他人发言的良好风气日渐形成。(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使班级中逐步形成见疑释疑、乐于探究的好风气。应当看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练与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

四.遵循科学艺术的提问原则

笔者以为,课堂上学生能不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还与老师“问什么”和“怎样问”有密切联系。张志公先生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教法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要达到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境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1)要选准课堂提问的“点”。提问前,老师既要深入地钻研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和学情,并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以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2)要掌握课堂提问的“度”。一方面,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才能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所提的问题要体现“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即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学生必须在对大脑里的信息重新组合后才能真正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量”。一堂语文课,提问太多势必面面俱到,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造成学生心理活动的抑制,不利于课堂教学。提问太少,又不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4)要注意课堂提问的“面”。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所设计提问的问题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

2.艺术性原则。(1)提问要新颖、生动、有趣味。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2)提问要掌握“火候”。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表演等方式,努力创设情境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产生学习的欲望,引发思考。(3)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思辩的“火花”。中学生普遍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任何事物不轻信,不盲从。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就要运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创造性思维之一的求异思维,激发亢奋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争辩,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提问要机动灵活,善变通。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大多数同学对问题一时还不甚了然,心中没有明确的见解,把握不大,这时,出现“静场”的局面在所难免。要改变这个局面,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灵活变通,或降低提问的难度,或变换提问的角度。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活水”,而且还逼得学生非得认真预习不可,“要不然,站起来,说不出个什么来,还真不好意思”,这是学生的话。

黄飞宙,女,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同学
设问引导探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