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例谈

2009-04-13 05:29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泰山诗人诗歌

李 红

诗词曲以她独特的魅力颇受现代人们的青睐。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题已成了不少地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题之一。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审美活动过程并形成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品味诗歌精炼语言,理解诗歌表达内容。

(一)捕捉诗眼,咀嚼炼字。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相当精炼含蓄,诗人创作时就十分注重炼字,“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语,应是全篇的聚光焦点。如对杜甫的《望岳》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作赏析,就可以从析词入手解答:“钟”有聚集之意,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于此山,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巍峨高大的形象。

(二)展示画面,体味意境。诗歌中,诗人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通过描写来展示意境。描写颇有风格,或壮阔或清新或缤纷或凝重或流动等种种画面。因此我们可以从此入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对此句作赏析就可以这样解答: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上云天;黄河如带,映衬着西沉的太阳,景中见情,流露出诗人对北方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又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句描写了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艺术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幽静美的鉴赏力。

(三)寻找形象,把握感情。诗歌必须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人从不把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诉诸读者,而是借助于精心选择的能够传递思想感情的外在的客观事物,将内心郁积的高兴或痛苦,愤懑或忧愁,加以具体的描绘。鉴赏者只有伴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才能体会其味。叙事诗在事情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寄寓作者的爱憎;抒情诗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与西湖有关的水面、云脚、早莺、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抒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炽烈的情感。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抒写了异乡游子的忧郁悲凉之情。

(四)玩味联想,点明哲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前后句的比照揣摩中明知这两句已不再是纯写景的诗句,而是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融入了诗人甘于培养下一代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富含深刻的哲理。杜甫的《望岳》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面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会显得矮小”,我们在玩味中不难发现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感悟到诗人的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迈气概。

二.着眼诗歌艺术形式,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脉络。诗歌的艺术形式欣赏应从整体着眼。首先应重视整体结构艺术等形式的分析。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用三组对比来结构全文,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论,是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对比,第二组是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对比,第三组是两种人不同的结果的对比。

(二)寻找修辞,分析妙处。诗歌的艺术往往是修辞的艺术。因此从修辞入手是诗歌赏析的最常用方法。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相思之苦对人的煎熬。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喻雪花,比喻新颖奇特,使人在银装素裹的世界,如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在雪后奇寒中享受浓浓的暖意和万分的欣喜。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用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么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毫无雕琢之痕,借落花、归燕细腻生动地抒写了伤春怀人的感情。

(三)把握角度,体会效果。诗歌要借助形象表达情感,而对于形象的东西,一般在诗歌中通过描写来展现。描写的角度有机地结合为诗歌创造了浓郁的艺术美。在鉴赏时,我们要带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美。

1、动静结合。鉴赏者要用慧眼发现诗中的静谧和灵动。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开阔明朗的意境中星光照耀,大江之水滚滚向前涌动着,波光粼粼。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中的“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意为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这样化静态为动态,可见词人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能力。

2、虚实结合。借助形象表达情感,但诗歌是一种主观臆象很强的艺术形式,就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手法,虚实结合才能达到主客观的艺术结合。鉴赏者就可以把握诗歌的这一脉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借遥想的欢乐反衬今夜有家不能归,雨夜独思亲的苦楚。这样以今宵思他日,以他日话今宵,构思独特巧妙,表意含蓄耐人寻味。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虚实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从眼前特定的实景中游离出来,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吞吐宇宙的大海的壮阔美,大海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3、点面结合。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诗人常采用点面结合法。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句生动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淼的一片开阔之景;下句写出了在一片广阔的意境中一叶孤舟,活画出了客舟游子的孤寂心理。诗人妙用点面结合手法,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的大景的神韵。

4、正侧结合。烘云托月是诗歌的创作手法。杨万里的《小池》一诗中的第一二句直接写小池的泉眼细流,三四句通过写小荷、蜻蜓之小景来衬托小池的特点,正面侧面的有机结合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清新怡人的美丽画面。鉴赏者要把握诗人的描写角度找准正面之物,然后发掘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5、远近结合。诗歌中常常融入图画艺术,具有层次美和图画美,远近结合是实现这一美学原则的一种方法。杜甫的《望岳》诗中泰山的雄伟神奇是诗人在整体构思上的远近结合实现的。远望泰山,一片青翠山色,从齐到鲁,连绵不断;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把山南山北划分出幽明昏晓不同的区域;细望泰山,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山鸟在山崖中回旋,寻找归宿。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写出了绿树环抱、自成天地的近景和村边郭外、遥对青山的远景,近景远景的有机结合,使画面富有丰富感和层次感。

6、视听结合。诗歌中也往往融入音乐艺术,具有音乐美的特质,而诗歌中的音乐美常和色彩美结合,即采用视听结合手法。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此句视听觉有机结合,上句从听觉方面铺写了角声满天的紧张的战地气氛,下句从视觉方面勾画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及严峻的战争现实。全诗充溢着浓烈的悲壮美。

三.揣摩诗歌语言风格,感悟诗人独特心境。

诗歌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和世界观及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王维诗的诗中有画,陶渊明诗的桃园闲适——从总体上来看诗歌风格有阳刚和阴柔两种。阳刚有热情豪放的、雄奇悲壮的、沉郁雄健的、直率刚直的等,阴柔有婉约柔情的、含蓄委婉的、清新明朗的、幽默风趣的等。例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读来令人感到神清气爽、陶然怡悦,颇有阴柔之美。曹操的《龟虽寿》、辛弃疾的《破阵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慷慨悲壮、激越雄健,颇有阳刚之美。凭着鉴赏者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对诗人语言的品味,从语言角度鉴赏也是一种方法。

四.把握诗歌格律特点,欣赏诗歌优美韵律。

诗歌特别是古诗词更讲究格律,鉴赏诗歌可以从诗词的体裁、平仄、对仗、押韵、语节、语速、语调、语气等角度来品评诗作。

诗歌本身是诗人创作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意象,而诗歌鉴赏能体现读者的能动的认识能力,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美学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并对诗的形象和意象作揣摩和艺术补白。诗歌鉴赏题的考查确实能看出考生的语言感悟力、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正是许多地区考试青睐这一题型的重要原因。考生们只要能把握诗歌的脉搏,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善于捕捉诗中的美学因子并不断积累,就能登上诗歌山顶,领略诗歌独特魅力。

李红,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猜你喜欢
泰山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美国民众雪中送别“泰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泰山天下雄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