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09-04-13 05:29王春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文同学活动

背景设想:

随着二期课改步伐的加快,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旧貌换新颜”,即彻底颠覆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课堂气氛,强调“让课堂回归学生,让学生尽情表演”。老师要扮演的是“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角色,从而使语文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接触初中语文教学的时间不长,整体的感觉是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教学参考》中的课堂教学设计传统、古板,过多地强调对教材内容的讲析却忽略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感受,缺少活力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对于中国本土文学、文化的淡漠甚至排斥。如何让学生在思想上回归本土文化?如何在各种现代新兴文化的冲击下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中国文学上来?我开始思考:学生其实并不喜欢正襟危坐的接受知识灌输,也许可以尝试以活动为载体,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动与静”的优势互补,创设灵动的课堂环境,从而追求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理论阐述:

“活动式语文教学”,是一种以活动带动学习,以“主动感悟”代替“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课堂这一舞台,不断变换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参与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想象的平台,展示才能的舞台,让语文的学习变为一种体验式、主动式学习,甚至让学生成为教学现场的设计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力求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这种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让活动成为课堂上跃动的音符,激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迫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快乐体验的过程,学习者最终得到的将是知识与情感上的双重收获。

(一)丰富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让语文的课堂保持新鲜感。

孩子的天性都是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而沉重的学习生活抑制了他们的童性。语文课堂本该是研习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但在很多学生眼里却更像是樊笼,陈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时代、背景的不同,更使他们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思想、思维都受到了约束和限制,学生始终是在被动中接受语文知识的传输,而这种浅层次的认识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主题,更不会产生深刻的情感感悟。

针对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弊病,不少教育家都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快乐学习,自由想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呢?“活动”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工具。分角色朗读、体会交流、情景表演、小组比赛、接龙游戏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形式,都可以适当的插入课堂教学中,真正的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摆脱沉闷、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彻底的放松,激活他们的潜在的表演细胞,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惊喜,让死板的内容依托活动鲜活起来,让语文的课堂摆脱死气沉沉的气氛,保持新鲜感。

(二)丰富的活动可以让课堂变为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

不同于理科的教学,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因此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感知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讲授,教师不能一味灌输前人的理论,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不愿思考,脑子里只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张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类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思考,放开去想,不要受约束,在活动中表达自我主张。

朗读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如果采取“教师范读”或“集体朗读”的方式,则会显得比较机械,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参与其中的感觉。例如,在进行古文教学时,如果文章是以写人为主,有大量的对话描写时,则可以尝试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分古今汉语对照式朗读,教学效果就会大为改观。记得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我做了个试验。首先,我让同学自己举手来朗读全文,结果,课堂里寂静无声,竟然没有一个主动举手的同学。接着,我说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秦王、唐雎的对话,课堂里马上活跃起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甚至有女同学抢着要反串秦王或者唐雎。在朗读时,其他没有参与的同学也能认真地听读,并积极指出他们读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我又说,再请同学上台表演式朗读全文,这下,更多的同学蠢蠢欲动,甚至有同学举起了两只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上台的同学即兴发挥,模仿古人的语气对话,竟然也能把“霸道却胆小怕死”的秦王,“机智沉稳”的唐雎演得像模像样,下面的同学则看得津津有味,这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人物分析做了最好的铺垫。最后,为了完成文意的疏通,我又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演绎新版本,这下,同学们的兴趣更高了,平日里让学生头疼的翻译也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何乐而不为呢?

角色表演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也是一种把书本内容变“活”的绝佳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一讲一听”的语文授课模式,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太乏味,即使遇到好的课文,也因为学生心理上“先入为主的抗拒感”而遭到排斥。那么何不尝试一下,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走入课文中,变身为文中的角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明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在教授小说体裁的课文时,往往觉得课时太少,篇幅太长,而人物众多,性格的分析又较为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小说主题。于是,我试图探索一条“捷径”,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精华之处。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小组讨论出一份合理的课文内容板书,二是自由组合演绎文中刻画人物角色的最精彩的片断。以往学生都是习惯性地拿起笔把我设计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课文学习完,板书却没有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出课文的板书,他们果然来了兴致,觉得有机会做一回老师,也乐于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黑板作以展示。大家群策群力,认真地阅读小说内容,概括故事发展的情节,从文中寻找、截取信息,并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整合、简化,最终形成一份板书。尽管学生们设计的并不尽如人意、过于简单、不成熟,但我却给了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赞许,因为我知道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我要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可以不断获取成就感,发现自己的潜能。讲台=舞台,学生们自由组合,在短时间内进行了“拳打”情节的编排。他们结合内容精心的挑选了外形与角色贴近的演员,他们把施耐庵的文字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台词,他们设计了有趣的武打动作。一台剧,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所长。舞台上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扮演人物,结合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把文字变为短剧,欣赏他们的架势、神态、动作、对白,俨然就是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表演过程中,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欢呼鼓掌,学生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语文课上也有这么多乐趣可以享受。这堂课,同学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却有着很好的表演天赋,我看到了不少同学的闪光点。表演无形中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故事,明确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而我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将这样的模式进行到底,要将这样的欢乐、动感保持下去!

(三)丰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单纯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如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情感教育,则是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重视的问题。语文的学习除了听、说、读、写,其实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有对人生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教授《南京大屠杀》时,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爱国故事,再放映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结合文字和图像,更直观的想象、感受当时大屠杀时的凄惨场面,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在教授《离别的礼物》一文时,通过小品剧表演,通过分角色体验,让学生谈谈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一些小事。让他们懂得为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时刻存有感恩之心。在教授《捡》一文时,以“如果给你个机会,你希望在路上捡到什么呢?”为话题,让学生对照文中人物所说的话,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在真诚交流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人生观,要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

(四)丰富的活动可以形成“竞争互助式”学习模式,创设交流合作的新课堂。

语文教学中,“讨论式学习”被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式沿用至今。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是学生不喜欢讨论,要么是教师也只把它作为一个“装饰”,做给别人看,代表课堂上有学生的参与了。其实,我们可以稍作改变,探索一种“竞争互助式”学习模式,即在讨论中体现合作,在竞争中体现交流,最终在学生的众论中“取精华,去糟粕”,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学习效果。例如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有很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可以把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考查方式换成快节奏的小组竞赛方式,学生也许更乐于接受,因为可以热热闹闹、轻轻松松的和“对手”一分高下。4个小组,人人参与,每人1题,有必答,有抢答,有风险题,俨然一场知识竞赛,学生必然是争先恐后的要为自己的组争光,不甘落于人后,教师只需驾驭好课堂,其他的就让学生尽情发挥吧!又如古文翻译,以往“学生接龙译,教师再统一明确译文”的教学方式显得呆板、无味。如果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把每个层次的“翻译疑难句、圈划关键字”的任务下发到各个学习小组,实行“承包责任制”,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而且让小组成员有了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小组间又有了“谁做得更好”的竞争意识,讨论自然就是实实在在,不会流于形式了。学生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再分别上台为其他组解说本段、板示自己觉得关键的内容、合作完成翻译,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活动中既能通过主观努力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发挥自己所长,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当然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所以这一招可以让“传统的讨论”在语文课堂上起死回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式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它更切合了语文教学二期课改的理念。无可厚非,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而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情节。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只会考试的机器人,需要的是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真正人才。因此,语文的课堂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通过活动渗透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文活动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手段,它不会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反而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语文活动,犹如跳动的快乐音符,它能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课堂,它能奏出语文课堂上动听的乐章!相信中学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革和尝试中会走得更稳健!

王春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7级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课文同学活动
“活动随手拍”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端午节的来历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背课文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