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他们语文能力的平台,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这两个积极性,促使教与学这两个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又碰撞,又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有人强调“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对所学进行内化,重在感悟,而这个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旧课程和传统教学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严重束缚,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学到的大多是被肢解或孤立无用的知识条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片想象的天空,就具有了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如何创造这一片畅想的天空?我认为:应在朗读、质疑、练习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一.在朗读中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重视本来不够,由于长期对朗读的忽视,学生中已经形成的厌读情绪必须校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实际上朗读本是一种审美活动,正确有效的朗读能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铺设起一座让学生走向作品深层、触摸作品美质的桥梁。学生在朗读中获益之后,便会兴趣大增。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走向那片畅想的天空,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一)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文字传达的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朗读中体会其美感。在学习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我采用了朗诵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认知性朗读和感知性朗读后,请学生闭上眼,跟着录音机传出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朗读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描绘起来:有人“闻到”了花香,有人感到了清风吹进教室在耳畔细语,有人感受到了轻柔的春风……甚至有的同学也想朗读,以便让其他同学也闭眼想象。于是,“在读中想,在想中读”,长此以往也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猜测课文内容,想象故事情节。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的,课要上得有趣,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想象课文内容。如在传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想象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而想象出故事的情节。
(三)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意境中去品味文章。
如在讲授《安塞腰鼓》一课时,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问:“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脑海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渐入佳境后,可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断,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深厚雄壮、刚健激昂的气势,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那威武奔放的生命律动。
通过以上几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尽情的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此时的朗读才能成为展示每一个学生个性才华的舞台,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苦事,而是充满情趣的赏心乐事。
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在解读文本,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获取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学养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质疑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学问学问,学必须问,问必须有疑,疑的质量高,学的效果才好。疑有浅层次的,即一般的疑惑,就是不懂的地方解决起来相对容易;疑也有深层次的,即“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一类疑发现就不易,解决起来就困难了。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求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应当侧重于解决第二类疑。其实,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新型人才,也应在解决第二类疑上下功夫。因此,在这个环节上为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首先,不是教师去设计疑问,而应当去预计学生学习中会出现哪些疑问,考虑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老师应当相信,只要在学生接触文本(只要在上述朗读环节上为学生撑起了畅想的天空)时引导得法,学生是会产生疑问乃至高质量的疑问的。
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在鼓励、肯定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去认真质疑和解疑,充分调动学生钻研的积极性,把握好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的聪明才智、个性特点获得充分的展示。千万不可再出现这样的情景:某位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
再次,针对有质量的质疑,教师更应抓住契机,将问题引向课文,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多下功夫,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化质疑为经验,积经验为成果,在不断的反思与整合中,训练学生质疑的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获得真正的兴趣的内驱力,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鼓励上。
实际上,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个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的想象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疑、问、悟并注意循环往复。对学生的质疑老师要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更重要的是通过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不仅在想象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按情节发展设想三年后有怎样的故事发生。有的说于勒会落魄而死;有的说于勒发财回来报答父母;也有的说于勒成了鲁滨逊……这样的质疑,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延伸到了课外的内容。
三.在练习中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练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是巩固提高、温故知新的重要手段,搞好语文教学的练,同样也要为学生的练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新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引起教师们的充分注意。笔者认为:这套练习的设计有综合性、多样性、选择性的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这就在练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教师要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六年级第五单元有“科幻天地”这一单元,在教学时可以按层次递进分成以下几个子课题:(1)观察太空(观察,参观)。(2)了解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查资料,讨论)。(3)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想象,观察)。学生在选择进行上述活动时,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这样,在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另外,要在练习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敢于让学生去对陌生的世界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去幻想,想象作文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比如: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某一点触发其想象的闸门;也可设计这方面的命题,如:《三十年后的相聚》《二000五年元旦,月球上我等你》《假如我是火星使者》等等。当然,在具体的练习时,应该有步骤地进行想象训练,既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学生思维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此看来,在练习的方式上,应当坚持在充分考虑学生自主的前提下,采用查找资料式、自行设计式、参观考察式、汇报成果式、展示活动式等形式,在练习中让学生获得充分自主、自由选择、展示个性的机会,丰富练习的形式、内容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发挥和想象思维。从根本上让学生为提高语文能力而练,为巩固提高而练,为温故知新而练,为自身发展而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的整体素质。
“想象是创造之母”,只要我们敢于冲破樊篱,不“唯教材是经”,才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方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的乐土。
吴军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