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何许人耶?《西游记》有两个“天”——玉皇坐交椅的东天道家体系,如来做把头的西天佛家体制。孙悟空对这两个天的高层都不怎么买帐,作为太乙仙,对玉皇大帝“也只朝上唱个大喏”;作为孙行者,对如来佛祖“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猴子是有史以来三界一个最蔑视权威的主儿。
唐僧何许人耶?取经伊始即借观音的口交代“……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万里取经却是为了辅佐君主,“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李卓吾在第五十六回有评语“缘何和尚倒有秀才气?腐极了!腐极了!”一句话,“唐僧是个带着僧帽的儒士”②。
毋庸置疑二人是佛门师徒,其实细细计较起来,两人的关系却有不少不尽符合佛门逻辑之处。
孙悟空的“石生”设计有很强寓意,让他处在无父无母的一种境地,为后来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两位师父登场做了准备,中国自来有父母亦师,师亦父母的说法。再者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姓名是父母给的,“孙悟空”是菩提师父取的,“孙行者”是唐僧给的。
先看第一位师父,悟空道“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拳拳之情,鸟乌之私溢于言表。再说第二个师父,从五行山下转行出场未久,打死眼耳鼻口等六贼,反怪师父啰嗦于他,“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什么景致?龙王道:‘这叫做圯桥三进履……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一个师徒间的“三进履”惹动了孙悟空内心深处,将对原先师父的感情移注这个师父,“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绵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从此悟空对唐僧执父礼甚恭,兹略举几例:
奎木狼黄袍怪羞辱孙悟空“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甚么嘴脸,又来见人!”“行者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从来目无尊长的猴子竟然承认了唐僧的“父亲”地位——这可比如来玉帝都高。
唐僧得病后歉疚耽误了行路,行者却劝慰说:“师傅说哪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既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什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何等软款温柔。孝经有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③
三打白骨精被逐,后八戒又来请他去救被变成了猛虎的唐僧,“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哪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他撒谎“小的们,你说哪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字……”。替师父遮掩过错,明摆着唐僧因为白骨精事件赶他是个错误,符合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提倡的“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④
“行者接了贬书……却又软款唐僧道……‘你请坐,受我一拜……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却又吩咐沙僧道:‘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要知道,这是个心高气傲“一生受不得人气”的猴子。
感情是相互的,悟空视唐僧为父,三藏也未尝不视悟空为子。第七十六回里误认为悟空被妖怪吃掉了,唐僧“睡在地下打滚痛哭”,行者回来看到暗暗叹息道:“不消讲了,这定是猪八戒对师父说我被妖精吃了,师父舍不得我,痛哭……”。
有意思的是,如红楼梦里贾赦所说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作为“父亲”,唐僧又是一个偏心的,在一些情况下更疼爱八戒一些。正如父母更疼爱最小的孩子一点,因为一般来说最小的孩子最弱,所以一遇到两个人的不和睦,唐僧便用封建家长的偏执,认为猪八戒“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也”是不会说谎的,处处偏袒之,甚至屡听其谗言,运用父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包括对子女的惩罚权的权利,念起紧箍咒。悟空也认识到了唐僧的偏心“猪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儿偏向他”,心里颇不舒服,因笑道“师父也忒护短,忒偏心!罢了,像老孙拿去时,你略不挂念,左右是舍命之材;这呆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恼,方见取经之难”。三藏道:“徒弟啊,你去,我岂不挂念?想着你会变化,断然不至伤身。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悟空明确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行者道:“师父不得报怨,等我去救他一救”。
值得注意的是三藏、悟空的父子之情,在取经过程中是逐渐深化的。从一开始的动辄怒悟空“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到后来,三藏谢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从一开始的“迎风晃一晃欲待下手” 到“我等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又讲的是唐三藏取经的故事,所以对佛教讲得多,对道教讲得少,对儒学讲得更少。但是,在儒家思想占主流地位的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能不受儒家文明浸染的,儒学作为一种传统,实际上,已经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里,深层面的是儒教,其次是道教,再次是佛教。南怀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来评述释儒道三家:儒家为米,不可一日不食;道家为药,患病必用;佛家为杂货铺,有闲尽可以逛逛……揪住自己的头发不可能把自己拔离地球,同样,无论怎样虚化的作品都要带上自己时代的烙印,《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深层次外不忘世情不忘儒家伦理。因此,虽然极力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事,却又要写唐太宗与玄奘的君臣之情,写唐僧与孙悟空等人的师徒之情,写唐僧的凡人本性。凡此种种,已经与佛学相去甚远,而与儒学甚多关系。尽管《西游记》通过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行者与八戒对儒家的许多思想持调侃嘲讽的态度,但作者对“孝”无疑是肯定的,这点对今天的我们也极有意义。
参考书目
(1)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张锦池.漫说西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谷嘉.儒家伦理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胡胜.正说西游记.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7)李安纲.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李学玲,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