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有祥
编者按从2008年秋季起,江西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何做好新课程实验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实施新课程需要哪些支持条件?实验工作启动后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是什么?面对这一系列全新的问题,鹰潭市教育局组织了一个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学习考察团,赴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芜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考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考察活动主要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芜湖市第一中学、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三所学校展开。通过听取介绍、座谈交流、实地考察,考察团具体了解了上述三校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基本做法、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刊登他们的考察报告,以飨读者。
三校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在新课程实验中,尽管面临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设施的完备、高考升学的压力等重重困难,但三校均把参加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大力推行教育创新,抢占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把校本教研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着力点,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其基本做法及经验如下:
1贯彻落实政策,依法实施课改,从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到三校进行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较为平稳。各级领导、一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持有共识,态度比较积极。一是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二是制订了配套的工作方案,并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中认真贯彻落实,起到规范的作用。三是大力推行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2领导机构健全,制度措施得力。各级政府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课改工作,着力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组建了课改专家指导团,为课改的顺利启动和全面推进提供了专业支持:设置了由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与的项目委员会。三校均成立了相应的课改机构,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推出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成员及其职责”“课改专家实验小组及其职责”“课改实验项目承担部门与职责”“课改实验办公室成员及其职责”等一系列工作责任制,先后出台了《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研训方案》《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学生选课手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等。
3加强舆论宣传,培训深入到位。一是宣传到位。他们通过会议、报刊、电视、网络、条幅、展板、橱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家长、教师、学生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改,使其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任务、内容、结构及课改实施所需的条件有了真切的了解,在社会上和校园中营造出了浓厚的课改氛围。芜湖一中通过“学生会”“家长会”“校园网”“班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课改成果,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三学年举办六次大型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家长沟通讲座”和两次“课改实验工作成果展会”。二是培训到位。“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而认识的形成是需要时间过程和强力驱动的。三校在新课改启动之前,首先是认真开展了省、市、县级通识培训,培训对象分别是主管教育的市(县、区1长、教育局长、科(股)长、校长、教务主任等:其次是对即将承担课改任务的起始年级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由全省(区)统一规定时间、统一目标任务,市、县(区)集中进行。从而充分保证了培训的效度,达到了“换脑”“洗礼”之目的。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他们如同前期抓通识培训、全员培训一样扎扎实实地抓过程培训,从而使实验教师的行为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而不断优化。
4强化研究意识,夯实校本研训。三校领导都强!调指出:“培训务必到位!”为此,他们除全员参加省、市、县(区)级培训外,还不断地强化校本意识,努力搭建校本研训平台,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一是整合教导处、教研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等多层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导向机制,建立开放的教研网络:二是鼓励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及课改先行者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建立信息立交桥,以便获取更多的教改信息和教育资源:三是成立校本研训领导机构,每学期举办2~3次教育理论讲座,每月安排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期末进行考查检测,成绩记入教师档案:四是教学与研训相结合,教师备课要有研究性,讲课要有探究性,辅导与评考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同行互助,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共同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五是课题牵动,课程改革必然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值得大家研究。把课改中的问题提炼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期末写出阶段总结和研究论文,教研员或专家跟踪调查,具体指导,共同解疑释难。这种做法有利于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课改理论,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5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在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师生最关注、家长最担心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现行高考方案能否“对接”的问题。对此,芜湖一中采用的对策是:要求师生按课改理念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课,为迎战高考打下坚实基础:选修课实行“配餐制”。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紧贴高考必备的拓展性内容。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主要对策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合作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组建社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主要采取国家课程校本化,加强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高水平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为高三复习积蓄潜能,为高考夯实基础。
6推进课程评价,强化学分认定。三校根据省(区)规定,普遍加强了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操作上,学科类课程学分根据修习课时、修习过程、模块考试成绩来认定,三方面均合格便可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学分认定的程序一般先由科任教师或活动组织者提供能够描述或反映其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完备资料。由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进行初评,然后送交学校学分认定领导小组终审评价:终评后,再行公告与复议,最后填入学生学分登记表。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认为,这样的评价及学分认定虽然复杂、麻烦,但有利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其成长过程。
三校高中新课改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内容大都为整个高中阶段和高考的主干知识,也是最难学的内容,这些必修内容大都集中在高一学习,高二则开始学选修内容,这种安排新形成的“更高的教学要求、更小的学习空间”,使不少学生高一就很难跟上,尤其是理科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一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落实“三个维度”,即不仅要知识和能力,还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少数教师不能整合三维目标,仍然十分醉心于知识的传授,不大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体验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一些教师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教法,做不到活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如六盘山中学有的老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予以点拨的课题,却按照传统的方法详细讲解,结果造成课时严重不足。
3多数学科出现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不够用的矛盾。新课程实施中,困惑于广大教师最直接的问题是一方面感到教材容量大、任务重,一方面又感到课时少,难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出现这种困难甚至焦虑,一方面固然存在新教材容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仍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法,或每课必讲、细讲的做法。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放手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科书教”。
4由于硬件、师资等不足,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存在不少困惑。受高考指挥棒和硬件设施的影响,新课程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在条件较好的扬子中学。一些好的设施也成了摆设。由于学校硬件、师资等条件限制,学生选课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走班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选择性难以体现,有的只是迫于选修课需要。少数选修课实施走班。研究性学习在必修课中占15分,高于语、数、英的分值,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网上资源良莠不齐,教师难以判断,只好与学科整合,在学科中开展与渗透。另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教学需要,如新的实验设备不能及时地配齐配全,
5知识的衔接问题和配套练习的编写有待加强。由于初、高中课程改革不同步,两个层次的教材编写者缺乏沟通,有些高中阶段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初中并不作要求,出现高中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扬子中学采取在下一年级安排暑期补课的办法来解决。南京市曾编过数学衔接教材予以弥补。学科间和学科内部的衔接也存在问题,可能物理需要的数学知识数学还没教,也可能数学某个模块需要的知识在另一个模块还没开始学等等,这就要求教研室(组)提前进行研究、准备并加以固化。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合作探究新问题,知识的系统性和难度有所降低,但课后练习册上的练习、训练题要求的知识和技巧性又过高了,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或通过教研组提前编写配套的巩固练习册。
6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新课程实验是个庞大的世纪工程。仅组织几天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教师不能产生根本的作用,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由此产生许多问题,比如说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育老师要精通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等,这就必须组织教师接受必要的培训。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行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学教师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的惯性,许多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其教学行为方式很难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7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新的课程评价方式理念新颖,但实际操作困难,学段增多,小学科(如综合实践课)学习时间短,评价难免空虚。高考指挥棒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落实有很大抑制作用,高考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位教师好坏的标准。新课改的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对教材较为关注。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比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好处,但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评价体系。
考察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
1营造课改氛围,抓好课程改革舆论性工作。高中课改正处于准备阶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着手研制方案,组建机构,宣传造势,做好高中课改舆论工作,营造全社会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一方面,搞好家长培训工作,使家长成为课改的知情者、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一报两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使课改观念深入人心。
2加大培训力度,做好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培训工作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务必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培训超前干实验并与新课程同行”的工作策略,全员集中进行通识性培训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尽快确定首批上岗人员,拟定课改培训计划,扎实做好培训工作。
3开展教研活动,抓好课程改革关键性工作。教研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动力,是课程改革关键性工作。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新课程,最终认同新课程、进入新课程。为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三级(市、县、校)教学研究工作,实行重心下移,把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加大教研力度。关注教学实施层面,以提升广大教师从事课改实验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学校要真正营造教师“个人反思”的研究氛围,把教学工作上升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使个人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自觉行为。教师要早行动、早研究、早准备,这样,到新课程实施之时,不会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手忙脚乱。
4增加政府投入,做好课程改革的保障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引发出来的“相关链接”便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盘点,对各普通高中在新形势下办学条件的重新审视。从我市各高中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在办学条件上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力量,加大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力度,以便学校加快资源建设步伐。
总之,通过对三省(区)不同时期启动新课改的三所学校学习考察,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三所学校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具体措施和成功经验,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进~步明确了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增强了全体同志的信心,为我市下一步投身于高中新课程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