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岸农业合作的特点与未来走势

2009-04-09 18:53单玉丽
现代台湾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陆农产品农业

单玉丽

农业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贸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第一次“胡连会”达成“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后,两岸农业合作顺势而为,迅速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热点,目前已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往来密切的大交流局面。未来,在两岸关系向好、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压力不减的形势下,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态势如何,值得关注。

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总体形势

目前是两岸关系渐入佳境的时期,也是两岸农业合作30年来最好的时期。

2005年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转折点。该年4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达成5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使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开启了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的合作关系。为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新方略,大陆相继推出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优惠政策,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扩大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在福建、海南、山东等地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支持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开发性融资,对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开启两岸农业合作新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国共经贸论坛”,同年10月在海南博鳌举办以两岸农业合作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共经贸论坛,此次论坛就支持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完善输入台湾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帮助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维护两岸农产品贸易正常秩序、构建两岸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及推动建立两岸农业安全合作机制等方面达成7项共同建议。同时推出了20项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政策措施,就台湾农民到大陆投资的用地审批、农业技术推广、水产品进口、农产品加工、台湾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台湾兽药产品在大陆审批和注册、台湾农民正当权益维护、优化服务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新增四川新津、重庆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上海郊区、江苏昆山和扬州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这些政策措施不仅大大拓展了台湾农民投资大陆的空间,而且扩大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两岸农业合作的进程。此后,大陆方面通过不同平台、载体不间断出台多项惠台农业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投资方面,至2008年底,大陆共有台资农业企业5900多家,投资金额达69亿美元,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台资农业企业产品有95%以上获得了大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有70%以上的企业成为省部级或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优化大陆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两岸的农业技术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已从单一的种植业逐渐向畜牧、渔业、农机等领域扩展,内容包括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水土保持、茶叶和甘蔗的栽培管理及加工等。在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品种的同时,大陆的农业技术对台湾的作用也逐渐彰显。有调查显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陆的一些台资农业企业并未受太大影响,原因就是受益于两岸农业技术合作,其产品已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

贸易方面,受惠于“大三通”和大陆对台农产品实施的“零关税”政策,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008年12月15日,大陆和台湾正式通航和通邮,大陆从台湾进口零关税农产品进入到“大三通”的快车道。为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对台农产品“零关税”优惠措施,海关通过“绿色通道”、“提前报关”、“预约报关”、“担保验放”等便捷通关措施,为台湾农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环境。两岸“大三通”两个月以来,大陆受惠进口台湾地区农产品“零关税”优惠措施项下各类商品共计2635.51吨,货值277.73万美元,关税优惠322.85万元人民币。与200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7.34%、80.81%和90.51%,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另据台湾“农委会”表示,台湾农产品到大陆的出口值快速增长,已从2002年的6640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3658万美元,增长6.6倍,显示大陆已成台湾农产品最具潜力的目标市场之一。

二、两岸农业合作的新特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两岸农业合作一直停留在产业单一化、技术层次低、项目规模小的状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交织的过程,周期长、风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比较效益低;另一方面是受民进党当局“台独”路线干扰,两岸关系起伏不定,投资者心存疑虑。近年来,随着两岸总体形势的变化和大陆投资环境的改善,两岸农业合作向纵深发展,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作区域大范围扩张。

目前,两岸农业合作的区域分布已经从集中于邻近台湾的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走向整个大陆,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南至海南,既有沿海经济发达、台资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也有农业资源丰富,尚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黑龙江是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基地,在那里集中有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在西部,继陕西杨凌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后,又于重庆北碚、四川新津先后设立两岸农业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重庆是大陆西部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四川为“天府之国”,素有“农业金三角”“聚宝盆”之称,山地立体农业气候资源独特、物产丰富,农业投资前景看好,已成为台商农业投资的主选地之一。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原先是台商现代工业和商贸投资的集中地,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台资也逐步向农业倾斜。江苏的昆山、杨州、南京、无锡、淮阴等地都建有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着力发展高优农业、精致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以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回归自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决定台商投资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向农业综合资源和市场开发潜力转变。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中西部正日益成为台商农业投资关注的地区。

2、合作产业从单一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以种植业、养殖业引进开发为主,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是早期台商农业投资的主要特征,其规模小,投资回报率低,如今这种情况已有很大的改变。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两岸农业产业对接已经经历过由第一产业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即从第一性物质生产向第二性、第三性物质生产延伸,因而大大提升了合作的效益。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岸农业合作从种植业、养殖业初级产品生产向加工、运销、服务方向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一大批臺资农业企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装备,外接国际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形成“引进一个品种,建立一片基地,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的作用。如福建福清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金洪农场,引进台湾鳗鱼良种、养殖和深加工技术,生产鳗鱼系列产品,最高年份年创产值2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亿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生产出口基地。二是两岸农业合作从传统种养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变,通过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提升农业附加值。在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是现代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利用农村自然生态景观、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地方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把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起来,引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酒店、会展、经纪、中介等第三产业,改变农业的传统功能,既满足城乡居民追求健康文明的需要,又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早期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合作主要是小规模的观光农园模式,现在无论是功能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如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示范点“昆山星期九休闲生态农庄”,依据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理念,设置蔬菜、花卉、畜禽、渔类、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六大主题活动,配备乡村木屋、餐饮、垂钓等休闲娱乐设施,占地700亩,投资1亿元人民币,形成集农作、体验、观光、游览、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庄,被评为全国旅游农业示范点。

3、技术合作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提升。

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是从技术引进开始的,早期的技术引进主要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两岸农业技术合作日益朝着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物流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等领域发展。

成立于2001年的海峡两岸杨凌农业合作试验区,先后与台湾联合举办19次学术交流活动,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农业生物技术、中草药研发、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农民合作组织等进行研讨、交流与合作,有300多位台湾学者参加研讨。在园艺良种引进、农产品营销、环境整治、畜牧兽医等农业产业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一批实际成果。试验区借鉴台湾做法,组建了猕猴桃、苹果、草莓、奶牛等农业协会,提升了农业的合作化水平。福建闽候台资企业巧芳食品公司,秉承中华民族千年养生文化理念,引入台湾古坑咖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在地化开发,添加芦荟、蒲公英、人参、橄榄等,生产多功能的养生咖啡,其质量可与雀巢咖啡媲美。

4、合作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两岸农业合作的投资规模是伴随产业延伸、功能多元化和技术升级而扩大的,它是两岸农业合作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下案例充分体现了当前农业合作的规模和投资水平。

成立于2008年2月的“武汉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占地240平方公里,前期由武汉市农科院与台湾地区桃园县农渔会联合资讯中心合作组建“武汉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中心”,共同投资5000万人民币,2009年5月在“湖北(武汉)台湾周”上,双方又达成4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16.65亿元。该园目标是建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大陆中部最大的农产品聚集地和中西部台商投资密集区。

2006年4月正式成立的“海峡两岸(广东佛山、湛江)农业合作试验区”,先期由广东省财政连续3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佛山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依托邻近港澳的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商贸、科研、信息、旅游、会展等,首期投入2.5亿元人民币,建设国通物流城、农产品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引入海关进出口管理。“湛江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以开展台湾良种和技术引进,发展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及其加工业为重点,已实施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建设等三大类十个项目,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

三、未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走势

(一)两岸农业合作将持续热络,但不对等格局难以改变。

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如何?在国民党执政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台湾岛内的经济状况,以此为基点,可以比较乐观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农业合作水平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从两岸关系发展看,目前两岸良性互动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新框架已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以两岸同胞福祉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已在两岸达成共识。尽管“台独”势力还存在,还会以各种方式不断干扰和破坏,但两岸和平发展总体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从台湾地区经济状况看,由于在陈水扁主政的8年期间,社会动荡,投资环境恶化,资本外移,失业率攀升,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一路滑坡,经济社会形势十分严峻。从经济增长率看,台湾经济增长率从前8年(1992~1999年)平均的6.5%下降到后8年(2000~2008年)平均的4.1%,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亚洲“四小龙”之末。2008年5月国民党执政以来,经济外向度极高的台湾又遭受世界性金融风暴的重创,景气持续低迷。2008年经济增长率仅0.06%,2009年第一季度为负增长10.24%,预计上半年为-4.04%。从财政状况看,据台湾《联合晚报》9月4日报道,台湾2009年总负债占GDP的50%,接近红色警戒线,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台湾每个婴儿一出生就要背负近20万元新台币的债务,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险等潜在负债,每一位台湾民众的负债接近63万元新台币,而且预计明、后两年还会持续攀升,2010年总负债占GDP的比重为55%,2011年为57%。这些数字比全球平均值高出许多。从投资方面看,2008年台湾民间投资下降13.4%,预估2009年下降幅度更达28.07%。在此情形下,失业率居高不下,2008年全年失业率为4.14%,2009年失业率持续走高,至7月份达到6%,创1978年以来新高,失业人口逼近70万人。上述种种,导致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极度恶化,据调查,目前,台湾最富有的5%的平均所得与最穷的5%的平均所得相差62倍,比1998年扩大了30倍。

目前及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在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好转但复苏缓慢且持续时间尚不明朗;两岸已建立制度性协商机制,“三通”全面实现,两岸在投资、贸易、人员往来等方面呈现出由以往单向向双向、由局部向全方位开放、交流、合作的态势,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并对提振台湾经济产生实质效果的情势下,马英九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进一步放宽,以倚仗大陆的经济发动机来带动台湾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安定社会是当今台湾民众的基本诉求,也是马英九上台前对民众的承诺,而要尽快把台湾经济搞上去,就必须推动两岸经贸合作,这是台湾经济起死回生的希望所在,因为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外贸和投资的重要地区。据台湾当局核准资料,2007年台湾投资大陆项目996项,协议金额99.7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对外投资的71%,从1980年至2007年,台湾投资大陆45092项,合计协议金额648.6亿美元。2002年以来台湾投资大陆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贸易方面,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2007年达到26.7%,其中出口依存度50%,进口依存度11%。由此可见,两岸密切的经贸关系已经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岸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是重振台湾经济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未来在岛内农地资源日益减少、农产品市场开放以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台湾的经济前景更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大陆经济的发展,依托大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才是台湾农业振兴的根本出路,这一点在台湾政界、学界和农民中已经得到愈来愈多的共识。因此,在两岸关系趋缓,随着大陆惠台农业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岸农业合作无论是广度或深度都将更上一层楼。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台湾方面至今公告准许输入大陆的农产品为1481项,占农产品总项目的62.7%,仍然還有881项未开放。在农业投资方面,对技术含量高的种苗、生产技术等仍然严格禁止台商投资大陆,这就使得两岸农业合作虽然在“三通”后从间接走向直接,但单向格局短期内仍难以突破。

(二)农业台资在大陆空间布局多元化态势进一步明显。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并存的产业,一方面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另一方面,其分布也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新技术的采用,诸如无土栽培、反季节栽培、工厂化农业,可以改变农业的自然分布区,扩大农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市场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也可以催生新的农业商品基地。因此,未来随着大陆各地惠台农业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农业台资在祖国大陆的分布区域将进一步扩展,这一趋势已然显现。如江苏省目前有二个国家级(昆山、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二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无锡锡山和南京江宁),由于江苏地处温带,农业资源丰富,大学众多,具备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台资农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农业台资集聚态势明显。山东、海南具有土地资源、市场、劳力等优势,将继续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主要区域。此外,云南、上海、安徽等地台湾农民创业园也在积极吸引农业台资。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台湾农业正在向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华北地区、及北方大城市郊区转移,因此,未来农业台资在大陆的生存空间势必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强化农业台资在大陆布局的多元化态势。

(三)两岸农业合作领域继续向纵深发展。

随着两岸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台湾当局对台商投资大陆的政策逐步放宽,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影响,两岸农业合作将日益朝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精致农业)、食品制造技术、休闲农业等领域发展,两岸农业合作将出现新的格局。

大陆吸引台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州,目前拥有8300多家台资企业。近年来,台商在该地区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继电子、化工等传统项目之后,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持续升温。如休闲农业。台商鉴于岛内休闲农业已趋于饱和,而大陆农业休闲产业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很大,尤其长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等有强大的消费能力,非常适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目前正积极在大陆布局休闲农业。

(四)两岸农产品贸易将持续扩大。

自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先后对台湾水果、水产品、蔬菜、花卉种苗等农产品开放市场,并采取便捷高效的检验检疫措施,有效促进了台湾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增长。但两岸农产品贸易占台湾对外农产品贸易的比重还很低,仅为5.8%左右%,可见,两岸农产品贸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和缓,两岸农产品贸易也将进一步扩张。目前,对台农产品贸易较大的省份除福建外,广东、广西等发展迅猛。一向以进口东盟水果为主的广东,2009年前5月自台湾进口1700多吨,增长3.5倍,远高于同期进口水果增长32%的水平。今后随着两岸关系的进展,两岸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将会持续上升。

(五)福建在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中的地位仍然突显。

对台农业合作是最能持久发挥福建对台优势的产业,在两岸农业合作持续向好的态势下,由于福建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对台湾农业的吸引力将再度提升,闽台农业合作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其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区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区,未来海西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将给闽台农业合作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有利于闽台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要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若干意见》把对台农业合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强调指出,要“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設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产品和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农业,健全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水产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扩大两岸经贸合作,设立对台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台湾农业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增设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些为福建加快对台农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其二,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难以替代。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尽管在大陆大开放、大市场、大发展的态势下,已有所弱化,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民对地缘、语言的依赖性都决定了在未来的两岸农业合作中,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区仍将是农业台资选择的重点区域。随着农业科技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可以大大扩展,但自然要素(光、热、水、土)对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应用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区域条件造就的农产品特性的难以替代性,是福建继续保持对台农业合作优势的重要因素。

其三,交通运输条件将大为改善。自2004年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至2008年底的5年间,累计完成投资约350亿元,超过福建2004年之前铁路建设投资总和。目前基本形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打开了对接长三角的北大门,连接大腹地的西大门和联系珠三角的南大门。2009年6月底,温福铁路按期开通,这条东南大通道的铁路,不仅结束了福建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而且也为中西部提供了新的开放通道。与此同时,福建与周边11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也不断改善,目前,赣州到厦门等福建主要城市的车程只需三、四个小时,赣州与厦门之间的空中航线也已开通。时下,梅州正在加速与龙岩高速公路的对接,明年6月全线通车后,梅州到龙岩只需2个小时。而今年底龙厦高速铁路通车后,龙岩到厦门只要1个小时的路程,届时梅州到厦门只需3小时。

其四,福建对台农业合作30多年,许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已取得规模效益,众多台商不仅取得骄人的成绩,而且建立了根深叶茂的人脉关系,有利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所述决定了未来福建在两岸农业合作中仍将占居重要地位,在未来两岸农业合作中福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注释:

张意轩、李屹:《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迈向“深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7-21。

《两岸“三通”普惠台农 关税优惠322.85万元人民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3-24。

《台拟扩大农产品出口大陆计划 建构长期营销通路》,人民网,2009-04-30。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显著推动粤台农业合作》,广东新闻,2008-04-01。

《广东自台湾进口水果飚升3.5倍 达1700多吨》,中国新闻,2009-06-23。

猜你喜欢
大陆农产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冰之大陆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