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坤
突然之间想到,应该用“教书匠”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可等我上网搜索以后才发现,“年轻的校长”管建刚先生早在2005年,就把这项工作做出来了,并且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它做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看到的“教书匠”的思维方式和授课风格,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乏其人,我觉得很有必要给这些行为亮一亮相,希望借此给有类似倾向的教师一些善意的提醒。
先说说我遇到过的两个典型事例。
学校接受了从其他学校分流来的一批教师,其中有一位历史老师,已有近十年教龄。我们学校不开历史课,本来想让他教语文,可他死活不接,说是教不了。适逢学校刚刚领到了一批新书,叫《成功学习训练读本》,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学习,便决定利用这本书开设一门新课程,让那位教师讲授。这本书的编写体例不错,从信念、目标、意志三个角度切入,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态度、勤奋、思考、实践、习惯等五个方面加以总结和概括,整体结构比较严谨,每个小节的内容,都是以故事开头作引领,以故事结尾作总结,中间的论述精练概括。说实话,这本书更适合学生自己阅读,适合学生自由揣摩和体会。安排课程时,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我跟任课教师做了明确的交代,告诉他,可以用这本书作为蓝本,给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但书本仅作参考,不是必须依赖的教材,不要过分地死教书。
过了一段时间,例行听课检查。在《成功学习》课堂上,该教师的精神状态、组织技术都还不错,但我最初担心的还是出现了。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堂,然后进行内容讲授,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条分缕析,深挖教材,最后用故事作总结,进行强化和巩固。所有主干性的内容,全部都是书本上的纲目,不敢有丝毫遗漏,只不过为了方便讲授,做了一些位置的调整和语法的修正,即使提问检查、组织讨论、案例分析、布置作业,也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书本,归纳总结概括书本内容,没有生活,没有实践,没有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更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思想。综观整节课,教师手中的书本,就象残疾人手中的拐杖,哪怕行走一小步,都是须臾不离的依靠和支撑,假若离开了拐杖,很难想象是跌跌撞撞的跳跃,还是稀里糊涂的爬行。尽管有不少评委坐在教室里听课,尽管班级里学生并不多,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液四溅,但学生在台下依然是低头耷耳、毫无兴致。
课后,我跟他作了更加耐心的交流,重新强调了我的观点和要求,他也颇有耐心地倾听着,不无赞同地答应着,但是,很遗憾,以后每次听课检查,他分析课文式的讲课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改变。我想,这种习惯于解剖课本的讲课形式,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教书匠”的思维定势了。
这样的情形绝不是一个仅有的个案,在那些缺少生机的课堂里并不鲜见,这里再举一个与此相似的例子,是一个美术课教师的教学经历。我一直觉得,职业学校开设美术课很重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对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很有帮助。但是,职业学校专业门类众多,各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特色和审美追求,不可强求一致,在审美能力的锻炼上,也各有侧重,绝不应该一刀切。所以,尽管没有合适的教材,但我还是主张各个专业都开设美术课。
学校调进一个美术专业教师,有六、七年教龄,一听说上课没有教材,立马打起了退堂鼓。我告诉他,学生没有教材不要紧,关键是教师做好引导与指点,要善于让学生动手、动脑;至于教师没有教材,这是现实困难,完全可以借用大学的相关教材,还可以是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教材,利用书本的思路,结合学生的特点,但要突出因班而异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培养基本的审美意识,锻炼必要的动手能力。这个老师一直感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老是抱怨学校里不给买教材。看看实在不行,只好买了一套幼师专业的绘画教材,这是一本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要求比较高,我告诉他,一定要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不可死板教条,不要用一个标准。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各个专业都使用了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兽医专业、保安专业,还是电子专业、数控专业、焊接专业、汽修专业,都使用了同一份教案,完全是从幼师专业教材上切割下来的教案。从人物的造型,到松树的画法,机械地硬套教材,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不同专业的审美需求,任凭多次听课评议和谈话矫正,都收效不大,根本没有本质性的改观。这位美术教师终于还是钻进了“教书匠”的模式中不能自拔。
教师为什么会屡屡钻入“教书匠”的框子中而无法脱身?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外,教师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惯性与惰性起了很大的牵引作用。在很多人眼里,教师就是要针对教材组织教学,没有教材万万不可,即使随便拿来一本书当教材,也都认为是经典,是圣经,需要将文字进行精细的解剖,将条目进行严格的细化,既要理解教材字面的意思,还要深挖教材的内涵。如此以来,很多教师只知道死板教条地分析教材、解构教材、诠释教材、复现教材,而根本不顾及“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适应生活,应该怎样取舍,怎样生发,怎样重组,怎样融入生活,怎样将自己的观点、思想、方法和人文关怀传达给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已经没有了“育人”的责任担当,有的只是“教书”的惯性追求,走的只是铺排书本的陈旧轨迹,本应具有高尚职业追求的教师职业,渐渐蜕化成为注重技术和技巧的低级“匠人”。
如何灵活使用教材,是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课题,职业学校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学校教材来源渠道比较广,专业设置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又相差悬殊,在“教书匠”的教材使用模式之下,学生只能在文本层次上理解课本字面的意义,享受不到必要的人文关怀,触摸不到真实生活脉搏的跳动,这样组织教学,这样解读和利用教材,只会让学生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其实,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教材永远都是教学的参考,而决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有跳出书本,才能为我所用地利用好书本提供的知识基点,利用好书本这个框架中提供的思维方式和人文内涵,死教书、教死书的“教书匠”,必须尽快退出三尺讲台。
在文前提到的著作中,作者高屋建瓴,一口气向我们提出了诸多要求,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多维目标和高层次要求,而在这些目标和要求之下,我觉得,教师首先不能做一个合着眼睛教书的“教书匠”,这是做一个教师最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真是愧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