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经营

2009-04-09 03:17徐金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2期
关键词:魏书生新课程教师

徐金奎

“认识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做你自己”是哲学家奥里欧斯说的。“做真实的你”是莎士比亚说的。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浮躁,要认清自己,脚踏实地地做事。教师更应该静下心来,潜心工作,坚持不懈,找到真实的自己,树立自身形象,把自己经营成学生喜欢、爱戴、敬佩的教师。

现在,社会浮躁,赶潮流之风盛行。教师的教学个性失落殆尽,基本被新课程改革全部同化,并且有点“东施效颦”之感:提倡电化教学,不管与所授内容是否有关,都给你来一段演示;倡导小组讨论,本来一句话能回答的浅显问题,也安排一番讨论;主张开放教学,就把整节课放给学生,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过去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提倡主体性教学的满堂问和提倡开放性教学的满堂动:不看对象,不管内容,不看情景,不做铺垫,不愿搭桥。一上来就互动讨论。这样做,教师仅仅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或奴隶,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然唤不起学生的激情,更谈不上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一个千古名篇,被七分八裂地割裂成千巴巴的几条筋。自己的嘴讲的不是自己的感悟,只是照本(教参或教案)宣科,根本没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也许,你不讲学生还出于好奇心看看课文;现在,你讲上两节、三节课,学生当然是连课文也不愿看了。再翻翻教案,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自己的东西,那是为检查做的准备,只是银样蜡枪头一一中看不中用。写教学论文(或教学反思),意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但是很可惜,搭的却是公文的框架,写的是标语口号式的语言,表的是早已人人皆知的官方意图。一看小标题,什么思想性、人文性都有,唯独没有自己的个性;什么专业化、知识化都不缺,唯独缺少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活“化”;什么预习法、演示法,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画法、说法、写法和做法。自己的笔端流淌的不是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心灵撞击的不是自己的思想,哪来火花可言。这样,老师在辛苦的劳作中受苦受难,还被学生误解,最终“东施效颦”,把自己给弄丢了,找不见自我。

再觅真我,发现“自己”

“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是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的话,很值得我们教师细细品味。古希腊盛裴文德的一座墓碑基座上铭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启迪我们反省自己,找到真我,明确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应该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因此,没有“自己”的教师不可能具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不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更不可能在新课程教学中发展创新!教学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就是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比“正确”的更具有价值,如果课堂也成为“公式、定理”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样的教学,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亟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着有个性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失落的自己请回家,把丢失的个性重新找回来。

找回自己实际是认识自己的长处。爱尔兰著名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患瘫痪症,到5岁还不能走路,也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5岁那年的一天,他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忽然布朗伸出左脚将粉笔夹住,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后来,布朗以坚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他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后来又有15个国家出版了他的著作,有的还改编成了电影。在48年的短暂生涯中,布朗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和3本诗集,这些都是用一只左脚趾打成的。

布朗,这位令人感动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发挥了自己仅能运用的一只脚的优势,从而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浑身都能活动的我们,更应找到自己的长处,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清醒地了解、辨别、认识自己的优点;想想哪些方面可以打造自我,完善自我;想想哪种教学风格最适合我,能发展我。只要找准了自己教学中的盲区,就能跨上成功的骏马,“直挂云帆济沧海”!

扔掉拐杖,自己站起

记得前苏联的一位科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最可悲的是当一个人走向坟墓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作为教师不能做这样的可悲者,要让糊涂的自己清醒,要让跪着的自己站起来,坚信自己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来。只知道学习他人的方法就是跪在别人的脚下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发现了新大陆,这是糊涂者的看法。如果你挺身而起,就会惊奇地发现,我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专家、名师和教改成功者的思想和经验,把他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的技巧融入自己的新思想,注入自己的新内容,我们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站起来,找到新的自己。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善于经营,所以成为了名家。魏书生作为引领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名家,在理论上并没有系统而独特的建树,他的语文教改方面只是一棵“知识树”,即知识系统化,只是换了种表述而已;教学主要模式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我们一般教师也能提出这些东西。然而魏书生之所以成为魏书生,是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实干出来的,而不是“理论”研究出来的。他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谁都明白的“教书育人”和“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他的论述像“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通俗易懂;他的课堂教学是那样朴实,朴实得就像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令专家和同行折服;他的报告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场场能引起同行的强烈共鸣。我个人认为,我们同魏书生的区别就在于“做”字的功夫上。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魏书生做了,潜心地去做了;我们没有去做或没做到,就这么简单!魏书生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酸、甜、苦、辣,张口说不完;我们做得不够,自然就停留在现成的标语口号上,没得说。现在,在教育教学“理论”层面浮游着、显摆着、呼吁着的人很多,而摒弃形式、摒弃名利的经营者和实干家却很少。教育教学也是这样,理论的传递者并不伟大,伟大的应该是像魏书生那样勤勤恳恳、勇于探索的实践者。教师应掂量掂量自己,估计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可能会脱颖而出,因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的个人态度!

捕捉灵感,串珠成宝

苏霍姆林斯基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不断摸索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

累了无数本,一生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我们教师要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有心人,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挫折,当时痛苦的程度怎样,有怎样的感受。你把这些随时积累起来,选取最精彩的内容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相信那些震撼你自己心灵的东西,对别人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有时我想写点东西,可是由于记忆的亡失,只好找学生帮忙想把那些细节找回来,然而,孩子们也早忘了。当时我自己临场的思想“火花”,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和临场发挥的绚丽色彩,竟没有一点痕迹留存在我的心里,甚至连那一闪的灵光也消失了。当时我很遗憾,当然遗憾的不仅仅是找不到这些有用的教学细节。但这也正好验证了长时间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教师有时课讲得很好,有时却不怎样,公开课能十分精彩,随堂听课却常会砸锅。这也许是平常教学没有用“真心”,只是当任务完成而已。也许,这就是素质不错的教师进步很慢的原因之一。

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遇到的精彩东西当然不少,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地去捕捉。在摸索中我们曾有那么多困惑,那么多疑虑,却没有去认真思考,应该感到遗憾。我们教师常常在迷惘中夸夸其谈,谈论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然而,我们或许激动了一会、兴奋了一时、痛苦了一阵,过后就烟消云散,没留下任何痕迹。其实,教学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从积累教学现象、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开始,捕捉住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灵感,将这些有价值的一颗颗、一串串“珍珠(灵感)”串起来,那一定是根非常美丽而价值连城的“项链”。

教师不能被考试盲目地牵着鼻子走,不能被分数这块黑布蒙住我们的双眼和心灵,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分享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在与名家对话的顿悟时,体验一下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然后提起笔来,尝试着在天蓝的电脑屏幕上给自己留下点什么,让自己的心情舒坦起来。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实践,任何高深的理论、宏伟的蓝图都是从实践开始的。教师要试着多写体会,用心经营自己。

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现在倡导新课改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尝试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当然是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有生命力的传统教法而另起炉灶,更不是抛弃自己的拿手绝活,走马灯似的换方法,而是应该将新旧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将新旧教学教法巧妙融合。尤其是在新课程实践中,要学会嫁接,将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出鲜艳美丽的新花,结出令人馋涎欲滴的硕果。

教师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只要能够借鉴奥运金牌得主的秘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准追求的目标,大胆否定,扬长避短,就能够成为独特的自我。千万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结果“东施效颦”,别人的精彩没学到。自己的长处又被淹没。那才真叫可悲!

扬长避短要慎重思考,还要认清自我:知识底子厚的教师可能在讲授方面有长处,应该着力研究更有吸引力的讲授教学,练就“醉倒”学生的本领。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表演才华丰富的教师有演讲的长处,可以着力打造情感教学,以情为突破口来启开学生的心扉;善于煽动学生的教师组织能力强,可以多来点探究式、自发式的讨论;文艺细胞活跃的教师有歌唱的长处,可以自成一派做一个以唱代讲的教育家……

大家都知道,规律是不能创造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只要能贴近规律。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方法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就看你会不会启用和驾驭。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还要善于踩着别人的肩膀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样才能发展成别具一格的自己的教学个性!

演绎独特,敢做真我

教师要靠自己的渊博学识独立探索,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凭自己独特的眼光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一家之言主要来源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所形成的独立的教学见解和独特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能标新立异,演绎独特。像魏书生、余映潮这样卓越的名师都是凭“一家之言”而“特立独行”的。当然,成功之前会经历许许多多坎坷,甚至被人歧视,这都很正常。然而,正是他们的“独特”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下来。最终取得成功。想一想,孔子、叶圣陶、张伯苓、陶行知这些我国著名教育家,何尝不是演绎独特、敢做真我的典范?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格局,冲破教参的束缚,勇敢地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课堂的精彩。教师对于所教的学科知识不仅要娴熟把握,还要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和“超越”教材的境界。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新颖别致、随意挥洒、渐入佳境,才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彩多姿、千变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才能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才能使课堂教学灵活自如、出神入化,才能达到师生之间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和睦融洽的微妙世界。做真实的自我,课堂的精彩才能够得到充分而淋漓尽致的展现。

总之,教师要勇于走自己的路。我们无权选择工作环境,但可以尝试着在教育这块沃土里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猜你喜欢
魏书生新课程教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最美教师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圆我教师梦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