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军
2008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坦言,我国职业教育当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师资不足,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解决师资问题迫在眉睫。2009年5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召集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和3所综合性普通高校职教师资机构负责人,专题研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问题和出路问题。应该说,与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战略目标相比,职业教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还远远不够,职教师资培养仍面临着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从总体上看,职教师资培养目前仍处在一个无序、非专业化的状态中,缺乏系统、规范、长期性的培养规划。要解决这样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而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正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所提出的,“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顾明远教授也曾说,“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只有坚持专业化发展,才能凸显职教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含量,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也才能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当然,要想真正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需要我们思考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就是。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实现专业化?
关于教师专业化标准问题,早在1956年美国学者利伯曼就提出了8个专业标准,1984年美国教育学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大众所接受的8项专业特征:“专业化教师,即工资高,训练有素,有能力和愿意继续学习,有工作动力,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有责任心的教师。”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当前国内学者主要有这样一些认识,职教教师专业化标准由“软标准”和“硬标准”组成,所谓“软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方面的内容,“硬标准”主要指专业技术和行业技术证书。前者是专业化内涵,后者是专业化表征;也有学者提出,职业师资具有双重的实践特征,即既有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还有学者认为专业化标准应涵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并时专业能力标准按照不同教师类别进行了细化分解。通过审视这些标准界定,我们认为,要构建职教教师专业化标准关键在于实现这样几个转变:从目标取向上,由“经师”向“双师”转变;从知识结构上,由强调学术性知识到关注实践性知识转变;从实现路径上,由职前单一封闭式培养向多元整合转变;从评价上,由注重学历到学历与能力的兼顾转变。
从专业化实现的路径来看,目前职前培养阶段应体现的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尚未实现。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三者间尚处于分离的状态,它们之间缺乏呼应,没有内在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真正一体化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尚未形成。除此之外,在职后培训中制度建设关注的较多,却很少去关注培训的主体,他们个人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何在?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影响职教师资培养全局的问题。因此,只有充分关注职教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师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而关于这一点,本期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和学校的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师资培养文化生态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由此看来,面对职教师资培养,我们需要破解这样一些难题:我们心目中应然的职教师资标准是怎样的?我们至今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职教师资培养的范式?我们又该怎样建构理想的职教师资培养范式?这些重要问题在这特定的历史阶段我们也许一下子难以全部回答,但它们的确是需要不断沉思和追问的。对此,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实践探索、不断开拓进取,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