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忠贤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的说出来,写出来。说真话、吐真情、写真事,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要达此效果,就要改革作文教学模式,还学生自由作文势在必行。
一位农村小学教师曾大声疾呼:“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出题目,学生写文章的教学模式应改革了,它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他看来,命题作文在内容上就决定了题材的狭隘,强制学生用统一的题目去编和套,只能从一个角度去思考,把他们鲜活的思想禁锢了,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非要写,他们只有搜肠刮肚来敷衍老师。作为应试教育的过来人,对这种恶劣的作文教学模式早已深恶痛绝。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生动地描绘创作的心里流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有成竹才能挥洒自如。而命题作文,它的心里流程却刚好走向了反面,从小老师就教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跑题”的作文是失败的文章)然后确定中心思想(立意要高),再搜集材料(如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等)经过几道门槛,使我们的学生文思枯竭,又怎么能够“成竹在胸”呢?新课改还学生自由作文,无疑给沉闷枯竭的作文教学送来了一缕清凉的风。那么,作文教学怎样做才能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从学生生活入手,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把作文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如我在教学写春天这次习作时,我就在春天到来之际,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仔细观察,使儿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这样儿童眼中的春天便有血有肉的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笔下。②让学生留意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写下来。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课内、课外、学校、家里、社会……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下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发自内心的“我想写”。
二、放飞想象,自由发挥,给学生大胆自由表达的机会。
一次作文,可以给学生一个范围,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写一种动物,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可以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写,才会写出较好的文章。如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写一件事,此作文范围广泛,可以是校内的事,也可以是家庭、社会中发生的事,题目一出学生兴趣盎然,不同的学生,写出了自己认为需要写的事,字里行间充满了自己对事情价值的认识取向。
三、积累材料、自由习作,培养学生勤动笔、勤练笔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日记是自由作文的一种形式,日记每天写一两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不定、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海阔天空、自由发挥。写好日记,是作文成功之路,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使学生把熟悉的人、事、物通过一定的语言描述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文采在作文时尽力的表现出来。
四、多方挖掘,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拓的土壤。
营造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习作时机,体会自由习作的乐趣,这是学生习作的生命力所在。为此,我们应在班级或学校开辟学习园地、学生之声、自由论坛等栏目,为学生提供说、写、议的园地,这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另外,我们还应结合阅读、看电影、查资料等形式,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后感,评论书中、电影、电视人物等,让学生主动与大众媒体联姻。鼓励学生在看中写、写中看,多方面挖掘素材。
总之,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成功与否,我们要看他是否自由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作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寻找自由习作、发表见地的机会。千方百计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话匣子,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