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环境,开启学习潜能,让个性飞扬

2009-04-08 10:05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建构创设课堂教学

杨 琦

【摘要】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分别提出恰当的发展目标,好比“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信心,获得发展的动力,创造新的奇迹。

【关键词】建构性学习潜能开发学生个性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一、建构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尽快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现代的“智能型”、“专家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改革现有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建构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创设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前提

1.爱是产生积极课堂行为的原动力

课堂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师不仅要做到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更应该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位学生,用期待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真心达到与教师心灵的沟通。

一位大学老师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是呀,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我们应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好厌恶,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利用好角色效应。努力做到:上课时是他们的老师,下课时是他们的朋友,游戏时是他们的玩伴,竞赛时是他们的战友与啦啦队员,烦恼时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通过建立师生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使他们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要努力倾听学生的声音,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爱心。

2.鼓励性的语言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古人云:辞不可不修,话不可不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情绪的体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包括即使是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也要有勇气采取赞许的态度,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验到被教师肯定所带来的真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

3.在和谐的氛围中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新课成功的一半。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建构,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针对这一弊端,在导入《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我采用游戏法,先请三个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失败后说:“书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做实验的呢?”学生们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教学的目标。将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沟通、合作、支持的学习情境是创设建构性学习环境的根本

在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充分。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讨论、交流的氛围,以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如我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进行小组交流,在相互提问、讲解中,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并在交流中逐步达成共识,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二、教育,应该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少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把那些一切听从老师安排、凡事循规蹈矩、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视为“好学生”,而把那些爱唱反调、爱标新立异、爱与老师“分庭抗礼”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正是我们在对学生评价上不尊重学生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如有的自信大方,独立性强,喜爱挑战;有的性情刚烈,不轻易盲从,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但好沉思、有韧性等等。为此,我们应该倡导,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着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要敢于并善于发现和承认学生个性品质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能因对学生某些个性品质的主观误解而动辄把学生以“好”“坏”加以区分。这样非但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反而会摧残学生业已存在的个性心理品质中的积极因子,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才能。

就教育而言,无论何时其主体都是学生。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及学习个性差异,而且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动权也必须由学生自己掌握。我们必须尽力去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地学的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形成自己思想和设计自己未来的自由,让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分别提出恰当的发展目标,好比“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信心,获得发展的动力,创造新的奇迹。

我们作为教育的承递者与传播者,应学会对过去的教育撷取与扬弃,对多元化的文化要兼容并蓄,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完善自己教学中的人格魅力,立足于教育这块沃土,让我们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尽情的在“蓝天下的教育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猜你喜欢
建构创设课堂教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