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蕙姿
音乐剧虽然在全球已经风靡百余年,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传人,至今不过20年的历史,仍属于新艺术品种。然而,它却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青睐,把它当作时尚艺术,迷恋不已。然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剧到底是怎样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明确音乐剧的审美价值,对中国音乐剧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宏观“整合”
音乐剧,使歌舞戏剧在题材上被赋予了现实社会内容,把握了歌舞戏剧写实化的叙事方向,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避开芜蔓和宣教式情境,把丰富的思想感情溶进完整的故事情节、严谨精巧的结构和富有节奏的戏剧动作中去。在艺术形式因素(人物、冲突、结构)上也很讲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台词对话贴近生活。所以,作为现代整体戏剧,西方音乐剧可以说是十分写实的,其中渗透着根植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完形”(即Gestalt,又译为“格式塔”)美学。现代西方的“完形”美学就是将艺术形式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心理“完形”,而一种成熟的形式无不体现出一种“优格式塔质”,充满着一种美感的张力,召唤着接收者的参与。
音乐剧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商品性。商业性一直伴随着音乐剧的成长、发展和成熟。在商业社会需要合格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它需要对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大众实施从物质到精神、恩威并用的严密控制。所以从宏观上来说音乐剧是美与商业的整合。
二、微观“整合”
从表演形式上来说,音乐剧可以说是最完美的舞台表现形式,这种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极尽奢华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全方位的音乐感受。这门“整合”的表演艺术通过整合“歌”“舞”“剧”三个核心元素,便可进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总体剧场”美学的意境。只是这三种元素在各自作品中的比重、面貌是不同。如《西区故事》《为你疯狂》、《群舞演员》《演艺船》《音乐之声》等等。另有一种综合形态是基本上少用舞蹈,将音乐和戏剧作为主要综合手段,如《波吉与贝丝》《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其中《波吉与贝丝》和《歌剧院幽灵》像歌剧的近亲,《悲惨世界》是话剧加演唱的综合。还有一种综合形式是在歌、舞、剧的基础上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使作品的综合形式更显复杂,如《魔术与表演》。
从题材上来说,音乐剧不拘一格、创造多种题材的故事框架,有喜剧也有悲剧。如中国观众熟悉的许多音乐剧经典如《音乐之声》《窈窕淑女》《俄克拉赫马》《绿野仙踪》《吻我吧凯特》和《芝加哥》等都是喜剧性的音乐剧,演出时剧院里总是会不时地爆发出欢笑来。另外悲剧题材的音乐剧,如《西区故事》《屋顶上的提琴手》《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西贡小姐》等等。
从音乐风格上来说,音乐剧所采用的音乐语言与二十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1960年后,音乐剧又吸收了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等新近出现的摇滚乐的音乐元素,产生了所谓的“摇滚音乐剧”,如高特·麦可德莫(GaltMcDermott)的《长发》(hair)和安德鲁·依·韦伯(AndrewLloydWebber)的《耶稣巨星诞生记》(JesusChristsuperstar)等。
没有经典的音乐就不会有经典的音乐剧,许多音乐剧中的歌曲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不少还登上流行歌曲的排行榜,这是音乐剧的一大特色,也是使它被世界了解和接受的重要法宝。
从以上特点来看,音乐剧是综合复杂的艺术,是受到各国人民和艺术家们喜爱的舞台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元素结合,不断发展变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是多元文化下的产物。这就是音乐剧的微观上的“整合”。
三、结束语
不管从创作原则,表演形式,商业运作等各方面来说音乐剧都是多元化的。正如著名的音乐剧作家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HammersteinⅡ)在谈及音乐剧的概念时说的:“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它是诸多艺术元素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每个元素都是相互制约又互为支撑的。而且它的结构还是开放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