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与中国

2009-04-08 09:36韩晓静
群文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威风锣鼓腰鼓

韩晓静

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很长,从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现的,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代铜鼓,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保存的清道光八年(1828年)铜鼓,其间延续的时间达2000余年。鼓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主要乐种,在我国,可以说鼓文化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盛大的节日中,每个节目都离不开鼓。故俗语谓:“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可以说鼓是民乐之魂。本文从鼓的起源和鼓的用途发展进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鼓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鼓的起源

鼓是我国原始社会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成为乐器之前,鼓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我们的祖先将鼓尊奉为神器,用在狩猎、征战、祭祖、祭神的活动中。在原始社会,人们只知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地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1935年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出土的木腔蟒皮鼓,说明制鼓工艺的发展。两三千年来,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鼓类乐器,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又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

二、鼓用途的发展

(一)军事用途

在古代战争中,出现了用于军旅之中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在西汉时,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其中横吹是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有鼓和角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马上所奏,铿锵有力的锣鼓在号角声中震撼四方,展示着汉代军队的雄雄威仪和军人的飒飒英姿。公元619年,唐太宗在瞿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呜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就是享誉中国的山西威风锣鼓,其特色就是“威风”。相传黄帝征伐蚩尤时,曾九战不胜,后来就造夔牛鼓80面,让军队中一名叫常伯的大力士擂鼓,鼓声阵阵,顿时黄帝部队的军威大震,所向披靡,终于擒杀了蚩尤。

(二)鼓舞表演

随着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的鼓舞,多是唐宋以来盛行一时的舞蹈形式,有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在汉族中已经失传。农业社会初期鼓的数量不多,当社会发展,畜牧业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各种鼓舞,是以鼓为道具或作为主要乐器,在锣、镲、钹等打击乐配合下进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反映出北方农民的豪迈,江南田园生活的情趣,或尚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若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无非是用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活动,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纯朴的民风。鼓舞表演有三种形式,第一威风锣鼓。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第二太平鼓舞。以“太平鼓”命名的有两种:一种是用扇形带柄的单面鼓,另一种用筒形双面大鼓,两者的鼓型、舞法虽有极大区别,但都是用来寄寓人们对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的向往。第三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则是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显示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它显示出新一代农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的束缚,反过来要做大地的主人,开发和利用整个黄土高原的气概。这就是民间舞蹈对“鼓之舞之以尽神”中之“神”字的诠释。安塞腰鼓以陕西鼓舞和山西鼓舞为代表,其种类繁多、技艺惊人。其中,陕北的腰鼓在1940-1950年间逐渐扩展直至遍及全国,成为新型的民间舞蹈形式。

(三)乐器表演

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了,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副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尽显大唐征战的威仪。

随着唐王朝国力日益强大,鼓乐更多地进人了华丽典雅的宫廷礼乐层面,唐十部乐中所用到的就有节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连鼓和俘鼓等10余种。唐玄宗李隆基是优秀的揭鼓演奏家,他创作了92首鼓曲,亲自教他喜爱的侄户李进击奏揭鼓,同时他身边的大臣、内侍可以从轻重缓急的揭鼓声中窥见其情绪的变化。

宋朝以后,随着音乐走人市民阶层说唱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鼓乐渐渐遍及全国,各地在长期群众性参与演奏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鼓乐表演形式。山西的威风锣鼓、安塞的腰鼓、兰州的太平鼓、安徽的凤阳花鼓、山东鼓子秧歌并称为中华五鼓。

(四)文化交流功能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鼓文化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鼓乐在丹麦艺术节的开幕式的演出中,开场、收场和庆典晚会都由中国鼓乐一家独当。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西蒙森市长观看演出后接见了中国鼓乐团员。中国鼓乐在奥尔胡斯市音乐厅创下落成以来三个第一:第一次座无虚席;第一次观众鼓掌时间如此之长;第一次观众用跺脚的方式来表达激动的心情,精彩绝伦的中国鼓乐化解了外国人民对中国的误解,沟通了各国人民的艺术交流。

三、小结

在古代鼓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成为乐器之前,鼓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我们的祖先将鼓尊奉为神器,用在狩猎、征战、祭祖、祭神的活动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鼓作为我国一项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了解鼓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要不断地丰富鼓文化的用途,使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威风锣鼓腰鼓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威风”的教训
不许出声
你好,腰鼓
最威风的王国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追忆少年威风
歌唱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