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越来越被许多学校所重视。一所学校申报立项的课题,少则几项,多则几十项,有校级、市级课题,更有省级、国家级课题。如此轰轰烈烈地搞课题研究,在取得一定教育科研成果的同时,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虽然具有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但只是当作一种摆设,就象学校的长褂子,需要时用一下,不需要时放在一边,无人问津,导致课题研究有始无终,白白流产。
为什么有的学校课题研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和落实?为什么这些学校的课题研究没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在一些学校学习交流教科研工作,专门提到学校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时,这些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总是显得一脸无奈,如此解释:我们搞课题研究是为了装点门面,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再说搞了课题研究,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闻听此言,让人大惑不解,搞课题研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怎么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作了深入了解,终于解开心中的迷团。
原来,教科室主任的无奈之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推卸责任,具有一定的道理。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现象在很多学校仍然盛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考出好成绩,给学校增光添彩,学校丝毫不敢放松课堂教学。教师们整天忙于加班加点,学生们整天在搞“题海战”。繁重的教学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没有心思,也根本没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在他们看来,搞课题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互不相干,矛盾对立的。搞课题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搞了课题研究,就会耽误教学质量。在现实的情况下,毕竟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比课题研究具有更直接广泛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教学质量抓不上去,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学校的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这将会给学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危机。相信,这是任何领导和教师所不愿看到的。到那时,领导和教师的日子都不好过,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不算,甚至可能会解聘下岗。因此,学校宁愿搁置课题研究一边于不顾,也不敢放松教学质量于半步。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从中不免让人看出一些问题,这些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仍然落后,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没有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针对搞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来讲,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
搞课题研究不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认为搞课题研究会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这完全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搞好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心”去教。所谓用心去教,就是教师要带着自己的思想、理念、创见和智慧,带着问题,用研究的心态进行课堂教学,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公式化、模式化的机械教学。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不做教书匠,就是这个道理。联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来看,为什么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水平还是平平?为什么有的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才几年,却已经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显然,区别就在于此。
搞课题研究应把搞课题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同步进行。习惯上,我们总认为,课题研究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专门花时间和精力专门进行系统研究,这仅仅只属于课题研究过程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很多生动鲜活的问题和事例都是在这时自然产生。“教学即教研”,此时正是结合课题研究,实施教科研的绝佳时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只注意到课堂表面的精彩,忽视了在课堂上实施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没有当堂思考分析,挖掘内在的教育规律和教学思想,总结出教学经验,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好机会。而一旦到课后,尤其是在数天后再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总好象远离了课堂,淡忘了课堂教学中曾有的问题和精彩,大大降低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课堂上进行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让教和研更加紧密结合,更加取得实效。
搞课题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浮躁、急功近利,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态度。因为搞课题研究,而担心影响教学质量,这也反映出部分领导和教师在工作中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态度,似乎搞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和家长的需求。也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态度,才导致对搞课题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清,把这两者对立起来,隔断联系,让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同时受损。因此,端正办学思想和态度,才能从源头上正确处理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关系,让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实现双赢。
鉴于这些情况,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存在这方面的失误。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其实是一家人,只有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才能让教和研和谐发展,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