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清
摘要: 本研究采用对一堂高一英语课进行录音的形式,对教师话语在话语量、教师的提问类型、反馈方式和L1-L2的转换等微观变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在使用牛津版的新教材后,学生有较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课堂参与的程度高。教师主要充当管理者和示范者的角色。但是,教师的展示性问题和祈使句型的使用仍然多,这需要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加以注意。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教师课堂话语 个案分析
一、前言
在本族语为汉语的中小学校,学生习得第二语言基本在课堂上完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课堂话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教学语言,它包括课堂用语、指示用语、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另一类指传授信息语言,教师话语被看作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一种“简单代码”,如教师向学习者的提问、对课文的讲解、对学习者问题的回答和对课堂操练所做出的提示和反馈等。
湖南省衡阳市的高一学生今年开始使用牛津版的新教材。这套牛津版的新教材由译文出版社出版。与以往英语教材对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Welcome to the unit,Task,Project和Self-assessment这四个部分,突出了任务型教学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教材的改变能否给他们带来英语学习上质的飞跃呢?教师在处理新的教学任务时,课堂话语跟传统课堂相比会有什么不同呢?本文拟通过对一堂具体的英语课进行话语分析,探讨教师话语的特点。这堂课以任务单元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结对、小组合作的方式,亲历语言实践,实现其任务目标。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文将着重分析课堂话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量。(2)教师的提问类型。(3)教师的反馈方式。(4)教师的L1-L2转换。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调查法。研究者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本研究在真实课堂中进行,采用了现场录音的方式。任课老师所授的课是正常课堂授课计划的一部分。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当日的主题汇报,之后就学校活动安排这一话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展开讨论,讨论过后进行全班汇报,并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最后是一个写通知的写作训练。录音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就其中的课堂话语进行系统的分析。整个语料收集过程持续45分钟,共获得45分钟的课堂录音。转写的文字材料中省略了重复的对话。
3.受试
参与本研究的受试为湖南省衡阳市一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刚刚初中毕业,年龄在14—16岁之间。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男生的口语水平低。受试的教师为担任此班英语教学的老师,教龄11年,是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牛津版的新教材。
4.结果与结论
(1)话语量
本堂英语课总时间为45分钟,师生总话语量为34分钟,占75.5%,其中学生话语量为23分钟,占67.6%,教师话语量为11分钟,占33.4%。教师的话语分布主要集中在前4分钟的主题汇报和后十分钟对通知的讲解上。这表明,以学生讨论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话语所占的比重不多,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支配,这改变了传统课堂由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Ellis(1990)指出,学习者只有通过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才能达到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时间使用所学的第二语言,这是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2)提问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一般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并且答案是唯一的问题,被问者可以在资料中直接找到答案,且只需表层理解、短时记忆便可回答。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Duckworth(1981)指出这类问题也叫开放性问题或元认知问题。Mystrand(1997)把此类问题叫做真正的问题。在本次课堂中,教师共提问23次,其中展示性问题15个,占68.18%,参考性问题8个,占31.82%。在课堂的开头,教师主要使用参考性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刺激语言输出,促进师生的真正交流。在后来的讲解通知环节中,教师多用展示性问题,让学生回答课文中的内容。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在提问类型上还是以展示性问题为主,没能走出传统课堂的提问模式。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但是教师没能真正发挥促进者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
(3)反馈方式
Tustall和Gipps指出,教师反馈有两种类型:评价型反馈和描述型反馈。评价型反馈指教师在反馈时指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这种反馈在现实交往中出现不多,且只关注语言形式。它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比起消极反馈,更有助于学习者的行为。描述型反馈则与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关。此堂课中,教师运用了11个相同的积极反馈来评价学生的讨论情况,很少纠正学生的错误。尽管反馈形式有些单一,但对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还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学生在回答知识型问题时,教师用重复学生的回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确认和记忆。描述型反馈的使用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也摆脱了教师作为权威者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英语的习得。
(4)教师L1-L2转换
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尽管“全语言教学”在目前备受推崇,但是,交际双方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增强双方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教师进行L1-L2的转换,是有必要的。此课堂中,教师总实现5次L1-L2的转换过程。分别用来解释、布置讨论任务;解释生词“inform”的用法,讲述通知的模式和布置写作任务。实现从L1到L2的转换,一方面是用学生的母语表达有助于学习者减轻认知负担(Cook,2001),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Stibbard,1998),从而提高可理解性输入的质和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Cook,2001),避免学习者理解错误带来的交际障碍(Swain&Lapkin,2000),稳定师生关系(Pennington&Balla,1998),从整体上促进二语习得。
三、结语
通过对课堂话语的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这堂以学生讨论为主的英语课中,学生有较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充当了管理者和示范者的角色,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控制整个教学的局面,符合新教材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2.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积极反馈和描述性反馈,促进了学生讨论的顺利进行,扩大了学生二语的输出量,有利于学生二语的习得。
3.教师话语中的使用的句型多为祈使句,这表明教师仍然没有摆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权威的形象。
本个案只是小范围的研究,难以反映普遍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周星,周韵.外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J].外国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