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象中,教师,是靠“嘴上功夫”吃饭,而语文教师,更被要求能说会道;评价一名教师,也常常是“会不会讲”“讲得好不好”。可见,“能讲” “会讲”之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千呼万唤,新课改终于姗姗而来。新课改,不仅是教法的改革,更是学法的彻底变革。在这一场颠覆性的改革中,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宰”变为“主导”,由“教练”转为“合作者”。教师地位、作用和角色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直接关系着改革成败。这种转变,于外化的语文教学课堂,个人以为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能讲”“会讲”,更要“能听”“会听”,即“善听”。
一、学生主体性要求教师“善听”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主导,也是主体,是权威,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韩愈谓之“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学生只是倾听者接受者,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控制着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整个教学过程,只看得见教师的逸兴遄飞,看得见教师的精彩表演,只看得见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被弃置在一旁;只有教师的“说”学生的“听。而新课改,核心词语便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这一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得到体现呢?那就是学生“说”教师“听”。新理念下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发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个人的陶醉。因而,课堂上,教师必须放弃曾经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转而保证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活动时间,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最终是以言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言说的过程,也是教师认真倾听的过程。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于热闹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准确,有无缺漏,观点是否正确,情感态度价值判断有无偏
差;只有善听,才能决定自己的“说”,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做到“对症下药”。
二、合作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善听”
教学既然谓之对话,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有教师与文本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讨论的当儿,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叶圣陶语)作为合作者的教师只有善于倾听,有准备的倾听,耐心的倾听,才能尽可能地发现对错,辨别好的不够好的;才能抓住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契机,及时介入,或赞赏肯定,或质疑引人深思,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引发,或纠正补充,或综合归纳,将对话引向纵深进而提高对话质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一起完成共同任务。
三、教师主导性要求教师“善听”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模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减轻责任,减轻压力,可以不管不顾,当“甩手掌柜”,相反,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能力不够,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形成放任自流的失控局面。这种局面,或如叶圣陶先生所预料的那样,“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或者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偏离预定主题或方向。善于倾听,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障碍,出现的偏差,敏感意识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机智地把握,有效地引导,适时地调控局面,让学生所发表的意见“都切合着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善于倾听,才能巧于引导,才能让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成为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课堂。
华东师大教育系的李政涛博士这样看待倾听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也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认真倾听学生的言说,真正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构建高效优质的语文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张薷菲,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