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描写的导学启创

2009-04-08 08:45陈秀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外貌皱纹眼睛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态、姿态等进行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一面》中写鲁迅的外貌:“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左手捏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穿着牙黄羽纱长衫。”这些描写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如何教学生学会外貌描写呢?我的策略是“导学启创”,即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一、仔细观察,全面描写。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活动,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我教学时,就让学生观察我,然后和学生一起选择最贴切的词句进行描写,共同生成一段“全面描写”的文字:

老师的眼睛大大的,是双眼皮,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像透明的黑水弹。老师的鼻子像座山,山下还有两个小水洞呢。嘴边上面的胡子虽然短,但硬得很,能把你的脸蛋扎出血。老师的脸上有皱纹,经常穿一身灰衣服,像打工的农民。

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了范例,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参照,动起笔来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如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数学老师:

眉毛像倒“v”,眼睛像三角形,鼻子像老鹰的嘴,胡须像隶体“一”字,耳朵像扇子。身材高大脊背宽阔,走起路来要我们跑步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不是朴素,而是赶时髦。

二、抓住特征,重点刻画。

著名作家老舍说:“人物的外貌要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脚底。”这就启发我们:抓住特征,重点刻画。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在教学生学习“全面描写”的基础上,从“心灵的窗户”中反映人物的特征:

老师的眼睛特别大,像牛的眼睛一样。这双大眼睛会说话。老师高兴的时候,眼睛会往圆一睁,眼珠就兴奋得放光,引逗得你冲冲欲动;老师生气的时候,眼睛就微微一闭,眼珠子左右移动,他的目光像箭,会穿透你干坏事的心。

这段文字,只写老师的眼睛,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教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写出了自己的新发现:

李老师的头发很特别:正面看,头发又黑又厚,显得年轻精神。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后脑勺光秃秃的,几根长发怎么也遮盖不住微红的头皮。我们曾偷着议论,正看老师像叔叔,背看老师像爷爷。

三、不拘形式地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不拘形式地表达”。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下水文”:

自己老师的额头上有五道皱纹,他笑起来,皱纹像起伏的波浪,更像跳动的五线谱。老师的个儿不高,有160公分吧。老师瘦瘦的,大概有90斤。

这是说明性描写,说明了老师的皱纹数和皱纹的动态形象,说明了老师的身高和体重。学生得到启发后仿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老师瘦高个儿,站在教室门几时头和门框只差一点,身子比门框窄多了。那天,我们和老师玩,王明远把老师背上走了一大圈。

再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首描写老师外貌的儿歌:

浓眉毛

大眼睛

山鼻子

猴嘴巴

我们的老师少头发

学生一读后,兴趣浓烈,当即创作了新篇:

头顶一个红圈圈,

额头皱纹粗线线。

两道眉毛月牙弯,

两颗眼珠像水弹。

鼻子稳得像座山,

嘴巴一裂与耳连。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生“学”和“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所以,教学绝不能轻视教师的“教”。“教”即“教导”和“启发”,教师要作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学生只有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不懈地“学习和创新”,才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陈秀文,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外貌皱纹眼睛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皱纹怪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皱纹像什么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Paper blossoms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