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话高考,岁岁不相同。在一个推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高考的特殊年份里,高考作文试题,鲜明地表现了广大命题者对落实课标要求、课标精神的追求,这些追求表现在作文题型的变化上,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努力营造宽松的考试环境。但考生在实际写作中失分的人不少,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备考做到以下几点,可获阅卷老师青睐。
一、书悦之
即通过书面的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的正确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貌若西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阅卷人就会在愉悦之中对你的文章产生好感。如果这个“脸面”龌龊丑陋,形同嫫母,阅卷人就会产生厌烦感。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分,他们也不愿细读,更不愿研读,乃至给分时笔下无情。这岂能怨人?要记住,书写漂亮是使阅卷人笔下留情的一张王牌。要掌握这张王牌,当然不是一时之功,须长期训练,不是临时突击一下可济事的。
二、情动之
即以充沛真实的情感打动阅卷者。“落红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七情动于衷,发而为文,必能吐珠纳玑,生动感人,若无因而发,势必虚情假意,索然乏味。古典作家贺拉斯说过:“一首诗不应以美为满足,还须有魅力,要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先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写诗是这样,写应试作文也是这样。“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水管里喷出来的是水。”要想流出血,首先是血管得有血,考生要用自己的情感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必须首先自己具有充沛的情感。如果对作文“漠然置之,行若无事”,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冷若冰霜”或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这样的矫情之作自然令人生厌。要做到以情动人,也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要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理,把那些能引你动情的人、事和理及时写下来,写出真实的感受。长期这样做,必能使你感情丰富,且随遇而发,真切感人。
三、识服之
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块块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方方巨石有规则的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同是一则则材料按文意聚合起来的。写文章犹如建一座大厦,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超凡,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天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的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伪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对其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
有我奇”的闪光贝壳,从而激起阅卷老师审美的欲望和情趣。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高三时再努力可以济事的,而必须从小就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知识的宝库,做到博闻强志,运用自如。
四、采醉之
是指在高考作文中用精彩的语言,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让阅卷老师为之陶醉。巴甫洛夫曾经指出:“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不能使鸟体上升。”同理,在应试写作中,如果没有语言的支持,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寄托,整个文章也难以形成。相反,如果文章词汇丰富,文从字顺,形象生动,它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使文章锦上添花,同时也会使人“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心情舒畅”(别林斯基)。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应试作文中以自己的语言文采使阅卷者陶醉呢?首先,要使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应试作文上,就可点石成金,化难为易,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平添文章的色彩与气势。其次,可使用一些“口头语”。在人们口头上流行的语言,妇孺皆知的金玉良言,往往是最生动最活泼的,它包括古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报刊杂志上流行的新语汇和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如果考生能将这些恰当地引用或活用于自己的写作,往往能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
五、技迷之
就是在写作中采用一些必要的技巧,扬长避短,机动灵活,既博得阅卷人的青睐,又使其找不出你写作的破绽。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考生在写作上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而在考场上是绝不能将自己的短处、劣势过分暴露出来的。有时稍不留意,一两处不可原谅的败笔,就会让考生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看来,考生要成为考场上的“幸远儿”,除掌握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技巧,使之也以一定的魅力而产生出高效应来,在文体的选择上可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如果自己擅长分析议论,可采用议论文体,如果自己长于记叙 描写,可采用记叙文体。在引用名言时采用“避实就虚”法。在文章运用名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不少同学在考场上只记得有此名言,却不知出自何处、何人所说。如果随意而写,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败笔,此时最好的方法是用“避实就虚”法,即运用“模糊语言”,让人看不出破绽。古代有名言,就用“古人言”、“昔人云”;现代的名言,就用“有人曾经这样说”;外国的名言,就用“外国有位名人说过”。这样就可以使阅卷人只看到花,看不到枯枝败叶,无懈可击。
冯贵平,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