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里的乐与悲

2009-04-08 08:45陈永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赋诗文人墨客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无论于何角度言之都堪称典范,其不仅乃一名帖,亦堪称一名文。此文篇幅短小,总计三段,不足四百言,不仅生动地记叙了“癸丑年暮春之初”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的“悲”情,由“乐”至“悲”,“乐”极生“悲”,情感之脉络清晰可见。

下面笔者就结合文本对此文之“乐”“悲”略加剖析。

一、“乐”况空前,文笔简练

文章第一段描述人事景物、天时地利,写景叙事,虽洋洋不过一百四十八言,文辞简约,却意韵丰厚,生动再现了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皆因修禊之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还有映带左右之清流激湍,并以其作为流觞之曲水,一觞一咏,抒情言志,放浪形骸,自在惬意。再加之天高气爽,玉宇澄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于此境中仰视俯瞰,皆可视通万里,情满天地,思接千载,这份融天入地的快适舒畅恐非亲历者是无法体会得到的。可以说,于此段文字中“人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应俱全,文笔虽简练,却体现了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

二、“悲”情深沉,“悲”中有“理”

文章二、三段多抒情议论,表现人生悲痛,情感以“悲”为主。

第二段感叹人生短促的生死之悲。乍一看,由乐转悲,似乎略显唐突不谐,但经作者娓娓道来,却又感觉顺理成章。作者紧承第一段,由眼前兰亭游宴的欢乐,推想到了普天之下朋友相处的情境:好静的,“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好动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不管静躁取舍如何,只要情投意合,“欣于所遇”,便会“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不觉中时光悄然流逝,竟“不知老之将至”。但是,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之既倦”,会短离长,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自然乐极而悲。悲人生无常,欢乐短暂。由此进而想到生命短促,盛会难再,死生大限,更令人痛心。由兰亭群贤到普天之下的人们,由生离到死别,由特殊到一般,悲痛的广度大大扩展了。

但作者的悲痛并没有止于斯,而是更深入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古人从来就为生死而悲叹,再由现在推向未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来的人们也会悲叹生死。生死之感贯穿古今,横贯整个人类社会,“死生亦大矣”,深沉至极。

文章“悲”情深沉,但这绝非为悲而悲,其悲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试问,如果真是可以置生死于度外,无所作为,逍遥避世,哪里还会有此等之悲呢?由此足见作者于悲中却蕴含着对生的执着和追求。作者并不赞成当时士大夫阶级那种“一死生而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和玄谈作风。他一方面对人生无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另一方面又对士大夫们偏安一隅及时行乐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极为不满。他的内心其实充满了矛盾与痛苦。结合王羲之的家族影响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一生更多的是积极进取,执着追求,更多的是创造价值,奉献社会。否定庄子的生死齐观、人生虚无,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王羲之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一言以蔽之,《兰亭集序》叙“乐”叹“悲”,各尽其妙,各得其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叙“乐”张扬生命意趣和自由个性,叹“悲”穷究人生命运和宇宙天道。叙“乐”是尽情尽兴讴歌生之欢快,叹“悲”是庄重严肃地阐发生之意义。叙“乐”是为了引“悲”,以铺垫悲的深沉;而叹“悲”则是叙“乐”发展的必然,是通篇关目所在。真可谓悲乐相生,蕴藉含蓄,警醒世人。

陈永海,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猜你喜欢
赋诗文人墨客兰亭集序
又遇二月二
初雪
停驻在我生命中的文人墨客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醉菊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浅谈《长物志卷十二香茗》香文化与文人生活的情状
浅谈《长物志卷十二香茗》香文化与文人生活的情状
浅析紫砂壶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