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鲁迅人的意识成熟,坚定地相信人道主义理想终当胜利,并且以人道主义理想观照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后,鲁迅就同情和关心铁屋子里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经过1923年一整年的小说创作的停顿,鲁迅带着对铁屋子人生的崭新的感悟和创作的激情,以《祝福》带头,进入《彷徨》时期——鲁迅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祝福》创造的祥林嫂的形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大大超过《呐喊》里的女性形象,弥补了《呐喊》艺术形象上的某种缺陷。祥林嫂形象底蕴的深度和广度,几乎可以和阿Q并驾齐驱。然而有几个观点一直在误导着我们,或者说一直在违背鲁迅的创作原意。
一、祥林嫂是自己逃出来的
她是卫家山人,自然是山里人家了,嫁了一个比她小十岁靠打柴为生的男人,已经够不幸了。更不幸的是,她男人很快死了,便成了寡妇。她第一次到四婶家做女佣,卫老婆子后来说她是瞒着严厉的婆婆逃出来的。卫老婆子的话,可不能信以为真,更接近事实的,分明是卫老婆子和精明能干的祥林嫂的婆婆串通好,用来搪塞四婶的。以祥林嫂婆婆的精明能干,她不可能让祥林嫂从她的眼皮底下消失三个月而不急忙找回去,更何况祥林嫂是她家里最大的一笔财产,她的小儿子的娶亲的算盘,就全打在祥林嫂的身上,怎么能让她逃走呢?更可信的真实是,婆婆一时还没有找到买主,决定或者默许祥林嫂先上镇上做女佣,等找到买主再把她弄回去。这样不就一举三得:既节省下一张口的吃饭,又能挣到工钱(她知道祥林嫂是不会用掉的),而且,还能够从容找买主,并且让她始终蒙在鼓里,以便突然造成既成事实。总而言之,把祥林嫂“逃出来”做女佣,理解为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串通起来搪塞四婶的说辞,更为合情合理。
二、小说主要表现对祥林嫂的同情
小说对祥林嫂的命运毫无疑问给予深切的同情,但同情远不是《祝福》深层的底蕴。鲁迅深深感悟到,对祥林嫂这样的女性仅仅同情,是丝毫也改变不了她的悲惨处境和命运的。因此《祝福》把全部的笔力,倾注在揭示几千年来压在大石板最底层的女性经受的封建礼教精神奴役造成的深刻而沉重的精神创伤上。中国女性,特别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里积淀着沉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她们是可以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当然更不用说争到做“人”的价格了。如果她们不能从奴隶的麻木中觉醒,她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就只够做个好奴隶。鲁迅通过祥林嫂形象,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揭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从这个形象中认识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争取到做人的价格和权利,这才是《祝福》最深刻的底蕴。
三、主要表现祥林嫂的勤劳、俭朴和善良
祥林嫂安于做奴隶,把做稳了奴隶视为人生的最大满足和幸福。“安分耐劳”是祥林嫂性格的概括。安分,就是她只想做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决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什么权利。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好寡妇的资本。她在四婶家当了佣工: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这就是她的耐劳。做了三个半月的女佣,一分工钱都没有花掉,这就是她的俭朴。从来没有看见她损害过什么人,连害人心思都没有,这就是她的善良。然而,鲁迅是在赞美祥林嫂的美好品质吗?不,鲁迅决不是出于赞赏,才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这些品质时,分明感到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着奴隶的麻木。这些仅仅使她成为一个好奴隶,她的耐劳、俭朴和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的条件。
祥林嫂当然知道,她随时都可能面临的处境是被卖到深山里去,以便给小叔子娶亲。然而,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最大的满足和幸福了。甚至,当她发现夫家堂伯在河对岸徘徊,虽然她失了色,意识到自己命运将出现她不愿意出现的转机,然而,她只能逆来顺受地等待命运的降临。她甚至没有想到逃走,这也证明了她第一次到四婶家做女佣,并不是自己逃出来的。
四、作者极力赞赏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祥林嫂确实也不是没有反抗精神的。相反,祥林嫂是个敢于拼死反抗的女性。然而说鲁迅赞赏了这种精神,那简直是对鲁迅思想的歪曲,也是对《祝福》艺术形象的歪曲。事实恰恰相反,鲁迅正是从祥林嫂的“反抗”中,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女性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
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做老婆,被“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接着,卫老婆子是这样说的: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夭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这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拼死反抗,因为“饿死事小,失身事大”,祥林嫂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从一而终的好寡妇!这种反抗,难道不是越真诚、越激烈,反抗精神越强,也就越是可悲,越是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沉重、越深刻吗?鲁迅能忍心赞赏这样的“反抗”精神吗?
最后,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祥林嫂的反抗和阿Q的反抗比较起来,有一点明显不同。祥林嫂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好奴隶,哪怕是虽生犹死的“未亡人”寡妇,只要安安稳稳让她做下去,她也会感到心满意足。不让她做好奴隶,她才拼死反抗;在她的反抗中,没有阿Q的报复的欲望,更没有阿Q的“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哪怕是潜意识也没有。这原因很简单:她是最底层、最卑微的奴隶,是铁屋子里的女人,而且是一个被卖作童养媳、后来死了丈夫的寡妇,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在她的可怜的生活中,没有提供任何材料,可以使她能够生出如阿Q、如爱姑那样的报复幻想,她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卑微愿望:凭着自己的“安分耐劳勤俭”,做个好奴隶。当然,如果阿毛没有被狼衔去,如果她日后还有希望熬成婆婆,那自然又另当别论了。
金小飞,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