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过目不忘,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观摩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拓展教学。
那么,拓展延伸究竟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一、从时代背景入手
刘飞耀老师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就用哽咽而又铿锵有力的声音,从拓展“时代背景”入手,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沈阳、东北乃至中华大地,经历可长达十几年的苦难和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蕻亮,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尤其是有的课文,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制造阅读期待,学生的兴趣、情绪成功被调动,为下面的成功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从关键词语入手
2008年省优质课评比中,钟海平老师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关键词“壮”字做文章。为了突出重点“壮”,个人读,比较读,小组读,师范读;为了突破“可怜白发生”一句,教师拓展引用了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在66岁时还不服老,49岁时会服老吗?真是师一言点醒梦中人。在充分研读真正领略“雄壮”之后,钟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除了“雄壮”,更多的是“悲壮”,抓住一个“醉”字再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很顺畅地就感受到了这份“悲壮”。
抓关键词句,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悲壮,解决了这个关键词语的内涵,整首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三、从关键语句入手
杨聪老师执教《香菱学诗》时,在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了香菱的真性情,以及宝玉“天地至公”的评判之后,教师抓住一个关键语句发出了质疑:天地真的至公吗?同时,利用幻灯片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拓展延伸:教师通过大屏幕上对香菱身世的条框式的回顾、对以香菱为代表的红楼女子们身世的哀叹,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对这句话的拓展,既是文本主题的自然延伸和深入,又给了学生触摸曹雪芹心灵,拥抱作者情感的机会,是一次人文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教材、文本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中很多关键性的语句所描述的内容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它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拓展,鼓励学生读懂语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学生必定有大收获。
四、从精彩语段入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第二段描写了百草园的优美景物。这一段无论从修辞、遣词造句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很精彩,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就抓住这一语段进行了拓展:及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园及教师的菜圃,然后模仿写一段话,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学习语言的平台。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拓展延伸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五、从文本标题入手
特级教师王曜君在教授《老王》时,就抓住了文章的标题进行了拓展,笔者也做过类似的尝试。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其乐融融,课堂气氛得以调动。老师拓展:“写成‘王老行不行呢?”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用“老王是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在对老王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之后,教师再次拓展:我们可否把“老王”尊称为“王老”呢?围绕标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拓展延伸,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彩虹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从课文插图入手
某位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学生初步体验了“痴”之后,教师提问道:“为什么而痴?”教师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指名一位学生翻译,该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对照词语手册,终于十分费力地翻译了一遍。教师继续导读:“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量词的缩小,目的是什么?”学生支吾,教师只能告知:这是白描的写法!随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西湖雪景描述出来”。可是师生始终都没有注意到本文还有教材插图的存在,完全没有想到可以借助插图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绝佳的拓展延伸素材,从她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游走。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共有37幅,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些插图与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紧扣教材内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与课文同等重要,共同建构了语文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又能给学生以艺术上的熏陶。
七、从文本空白处入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从生成资源入手
某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在用美读来引领学生感知体会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时,有个学生很放肆地笑了出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笑的理由。学生红着脸回答说:“还有比捕鸟更有趣的……”于是老师抓住这一生成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比捕鸟更有趣的事”。稍作准备后,学生一个个先说为快:有捉泥鳅的,有钓龙虾的,有在海边捉螃蟹的。学生们个个兴奋地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公之于天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再详细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借助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不仅能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而且能够在动态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没有拓展的语文学习是僵硬的,死板的。文本的拓展延伸,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文本内容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学习人生,使语文教学最终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价值。
沈新康,教师,现居浙江上虞。